关于喝水的那些说法,网上有种种流言蜚语。
比如说,白开水一旦放凉就变成了“慢性毒药”,还有人说,经常喝65℃的热水可能会致癌。这些奇怪的说法不仅让人疑惑,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白开水放凉后的微生物增长
很多人担心,白开水一旦放凉,里面的微生物就开始狂欢,数量激增。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白开水放凉后的微生物增长确实存在,但通常这种增长是非常非常微小的。
即便是白开水在室温下放置了24小时,如果存放得当,水里的微生物数量仍然远远低于那种能对我们健康构成威胁的水平。
为什么呢?因为白开水在煮沸的过程中,已经将大部分有害微生物干掉了。而且在普通的家庭环境中,水里并没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来支持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所以,只要你不是把水杯放在一个特别潮湿或者温暖的环境里,放凉的白开水在一天内喝完基本是安全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不管水放多久。如果存放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较高,那细菌繁殖的速度确实会加快。
这种情况下,如果放置时间过长,白开水可能真的会出现微生物超标的问题。
因此,虽然一般情况下放凉的白开水是安全的,但在一些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我们还是要多加注意。
除此之外,还不能只盯着微生物不放。水中的化学物质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环。
白开水放凉后的亚硝酸盐
有没有听说过,反复烧开的水里亚硝酸盐会翻倍增长,甚至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这种说法听起来挺吓人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别急。
先说说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做的一项实验。研究小组拿了6个烧杯,里面装的分别是原水和烧开1次到5次的水,他们要测一测水里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物质的含量。
研究结果挺让人吃惊:即使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反复烧开,亚硝酸盐竟然是零检出。
就算是故意往水里加了些亚硝酸盐,烧开后它的含量也没啥大的变化。这说明啥呢?说明我们家里的那壶反复烧开的水,其实还是挺靠谱的。
但话说回来,桶装水就有点另类了。有研究人员对桶装水进行了极端的实验,把水反复加热了20次,结果发现亚硝酸盐的含量居然超标了,达到2.1微克/升,超了0.1微克。
如果你觉得20次已经够夸张的,研究人员更狠,把桶装水加热到181次,发现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竟然是初始含量的5倍,达到了3.53微克/每升。
这个数字听起来确实吓人,不过别急着抛弃你家的热水壶,因为即使是这样,这水的亚硝酸盐含量还是在安全范围内。
这说明,我们平时使用的自来水和桶装水,在反复烧开后的表现完全不同。自来水即使反复烧开,其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而桶装水如果反复加热,尤其是超过常理的次数,其水质的确可能受到影响。
当然了,平时谁会无聊到家里去烧水181次呢?所以,这个消息虽然值得一提,但也不必过于紧张。
毒性问题从来不能脱离剂量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赵卓琦医生给出了权威的解释。
赵医生说,虽然饮用水中确实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这种物质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性,但关键是量有多少。
事实上,水里的亚硝酸盐含量和食物中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实在是有限。
而且,还有研究显示,就算是自来水,从煮沸一次到五次,亚硝酸盐的含量也分别只有每升0.011、0.027、0.073以及0.098毫克。
这些含量都远远没有超过安全标准,也就是说,即使是多次煮沸的水,其亚硝酸盐含量也不足以对我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所以,当你听到有人说喝烧开的凉白开会中毒或者致癌,你可以大胆地告诉他们:“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使用的自来水质量得过关,而且煮沸处理也要适当。
关于烧开水的那些事儿,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放心。但是,对于桶装水,如果你有条件,还是尽量避免反复加热使用比较好。
通常,好的白开水应该是轻微的碱性或者中性的,这不仅能让水味道更好,还能保证水的安全性。
我们常说,健康成年人的免疫系统像一支强大的军队,可以抵抗各种微生物的入侵。
所以,对他们来说,即使水中微生物稍微增长一些,通常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情况并非人人都这么乐观。
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免疫系统较弱的老人、小宝宝或者身体状况不佳的人,就算是很少量的微生物也可能成为健康的大敌。
65℃饮水致癌的可能性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此前就发了个警告,说是饮用超过65℃的热饮可能会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
他们甚至把这种超热的饮品列入了2A类致癌物名单,这意味着它们“很可能对人类致癌”。这可是仅次于那种明确有致癌风险的1级哦!
那么,咱们怎么才能喝得既爽口又安全呢?专家建议,最适宜的饮用温度应该在10到40℃之间,最高不超过50到60℃。
超过65℃的饮品,就有可能烫伤我们娇嫩的口腔粘膜了。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了个大规模的研究,调查了超过45万名30至79岁的中国成年人,追踪了他们平均9.2年的时间。
结果发现,那些有抽烟喝酒习惯的人,如果还经常喝超过65℃的热茶,他们患食道癌的风险竟然高出5倍!在调查期间,共有1731名参与者被诊断为食管癌。
这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爱喝热茶、热咖啡的朋友们,可能需要重新考虑一下你们的饮品温度了。
充足的水分可以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
适当的水分摄入还能帮助咱们抗击慢性病,甚至可能延长寿命呢!
有研究显示,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能显著降低患心脏病、肺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特别是血清钠水平,这是衡量体内水分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钠水平应该在135到146mEq/L之间。但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
研究发现,血清钠水平在138到140mEq/L之间的人,患慢性病的风险最低,也显示出最慢的衰老速度。所以,喝水也要讲究一个“度”,适量才是王道。
你可能不知道,气温的每一度升高,都可能增加6%的心血管病风险。
这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这是因为高温会扰乱我们体内的正常生理体温调节功能,可能会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的负担,最终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因此,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不仅要注意水分摄入,还得留意环境温度的变化,避免给身体带来额外的压力。
对任何人来说,适量饮水都是基本的健康维持方式。但对于慢性病患者,这个“适量”更加重要,因为水分不足或过量都可能引起他们身体上的额外负担。
比如,心脏病患者如果水分过多,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因为心脏需要额外工作来处理这些额外的液体。但如果水分摄入不足,又可能导致血液浓缩,增加血栓风险。
所以,慢性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水分摄入,确保血液和体液的平衡。
那么,每天应该喝多少水才合适呢?美国国家医学院建议,女性每天应该摄入大约6到9杯(也就是1.5到2.2升)液体,男性则应该摄入8到12杯(2到3升)液体。
当然啦,这只是一般建议,如果你有特殊健康状况,比如心力衰竭,可能就需要限制液体摄入了。在调整日常饮水量时,最好是咨询医疗专业人员,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定。
大家更加重视每天的水分摄入,不要等到口渴了才想起来喝水,而是要有意识地保持水分平衡,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加健康,远离各种慢性病的困扰。
参考资料如下:
【1】饮用水——世界卫生组织
【2】中国饮用水安全:现状与展望
【3】Importance and vulnerability of lakes and reservoirs supporting drinking water in China
【4】体内水分充足的人更健康——《电子生物医学》
【5】EP: 气温变化每增加1℃,心血管病风险增加6%——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校对 黄豪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