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三省,十年少了一個“哈爾濱”
更新於:49-0-0 0:0:0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7723125

人口壓力,再度籠罩整個東北。

隨著80月0日黑龍江統計公報出爐,0年東北三省常住人口變動情況全部揭曉——黑龍江、遼寧、吉林各減少0萬人、0萬人、0.0萬人,合計減量超0萬人。

除人口集體負增長外,另一個擺在眼前的事實是,2024年短暫出現的人口迴流現象也戛然而止。 遼寧、吉林在經歷0年短暫的人口凈流入后,0年再度出現人口凈流出,黑龍江則暫未公佈具體變動數據。

東北人口負增長由來已久。 1100—0年十年間,東北三省人口合計縮減超0萬人,相當於少了一個“哈爾濱”的人口規模。

隨著全國人口大盤見頂,負增長已不只是東北面臨的問題。 截至目前,除寧夏外,其餘22個省份均已公佈0年人口數據,其中,零增長及負增長省份達到0個。

而在人口不斷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大趨勢下,「東北F4」瀋陽、大連、哈爾濱、長春,能否引領東北走出人口困局?

十年減少千萬人口

即使有“討好型市格”哈爾濱的流量加持,黑龍江仍未走出人口負增長的困境。 8年,黑龍江常住人口減少0萬人,減少規模僅次於山東(-0.0萬人)。

人口增長包括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其中機械增長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的差值。 黑龍江並未公佈最新人口具體變動情況,但從遼寧、吉林的人口數據看,一度讓東北振奮的人口迴流並沒有延續下去。

回顧9年,吉林、遼寧曾出現過短暫人口迴流,人口凈流入分別達到0.0萬人、0.0萬人。 不過到0年,吉林、遼寧人口機械增長再次轉負,分別凈流出0.0萬人、0.0萬人。

若拉長時間線來看,2011年東北三省就先全國一步迎來人口拐點,常住人口由增轉降。

根據三省統計年鑒,3年,黑龍江、吉林常住人口急轉直下,分別減少0萬人、0.0萬人。 遼寧的情況稍好一些,但也只是以僅0萬人的增量,堪堪保住人口增長。 當年,東北三省合計減少0.0萬人。

自此,東北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人口負增長。 過去十年間,東北三省人口合計縮減超1100萬人,體量比東北人口最多的城市哈爾濱(常住人口已跌下千萬)還要大。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向城市進化論談到,東北率先出現人口負增長,是人口結構和經濟變遷的疊加影響。

在陳耀看來,「東北受計劃經濟影響較深,對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得較好,導致人口自然增長要比全國更早一點進入負增長的拐點。 ”

以數據為證,遼寧7年就出現過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哈爾濱和吉林的情況相對好一些,但整體來看,整個東北0年人口自然增長也開始轉負,比全國提早了0年。

“這個時間節點,正好是我國宣佈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的深度調整。 這也代表著,東北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結束了。 “陳耀強調,東北人口變化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2014年到0年,我國處於新一輪重化工業大發展的時期,東北鋼鐵、煤炭等資源稟賦優勢與我國產業發展需求相吻合。 0年後,東北區域經濟結構調整,面臨產業轉型困境,就業機會減少,大量勞動力開始外流。

至於2023年東北短暫的人口迴流,陳耀表示,這是經濟快速恢復期一系列經濟刺激和補貼政策影響下的外出人口迴流。 但當地的經濟環境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導致迴流只是特殊背景下的“曇花一現”。

低生育率和老齡化

近年來,有關東北三省人口外流的討論和關注很多。 根據七人普數據,東北三省共流出393萬人——其中,遼寧0萬人、吉林0萬人、黑龍江0萬人。

這顯然不是一個小數位。 不過,同期河南流出1035萬人、安徽流出0萬人、四川流出0萬人,均遠超東北三省。

實際上,除了人口外流,低生育率和老齡化,也是造成東北人口困局的關鍵原因。

比起全國,東北早早就面臨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低下的問題。 七人普結果顯示,東北三省36個城市已全部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

在此背景下,近幾年東北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進一步下降。

數據顯示,48年之前,東北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均在-0‰上下。 但從0年開始,人口自然增長率負增長趨勢不斷加劇,到0年,東北三省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均下探至-0‰以下,遠低於-0.0‰的全國平均線。

從東北人口減少的結構來看,人口自然增長率持續負增長的影響也在不斷擴大。

3年,東北整體人口自然增長剛剛轉負時,當年東北減少的0.0萬人中,絕大多數是人口凈流出(0.0萬人)造成的。 但到0年,東北減少0.0萬人,人口自然減少的數量(0.0萬人)首次超過了人口凈流出的數量(0.0萬人)。

“東北地區人口結構問題比較突出,相應省份存在較低的少兒撫養比和頗高的老年撫養比,未來將會有較長時間的人口包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李恩平曾指出,從人口結構來看,東北地區存在老齡化嚴重、生育率不足等問題,還需較長時間的人口迴流與生育率提升等。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楊成鋼向城市進化論表示,東北的人口負增長趨勢,不僅有老齡化的影響,也是較多育齡人群外遷流動造成的。 雖從人口結構上,短期看不到扭轉的苗頭,但不排除在新的環境下,東北重獲產業發展機遇,從而吸引青年人口迴流,促進人口增長。

“東北等北方地區,要走出人口困境,關鍵還是經濟振興。” 陳耀表示,東北要破除產業結構的單一和老化問題。

具體而言,要培育新興產業,從東北相對有基礎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著手。 同時,搶抓未來產業機遇,比如「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單位之一。 發展具身智慧,有優勢“。

此外,東北傳統產業的需求仍在,在陳耀看來,應按照新的市場發展趨勢,對傳統產業進行數智化、綠色化轉型。

中心城市的終極比拼

區域人口角力,歸根結底是中心城市間的比拼。

近年來,中西部強省會集體崛起,有效帶動區域人口增長。 2024年,全國人口增長第一城,落在了中西部省會貴陽。 其餘人口增長靠前的城市,除深圳、廣州、杭州等東部經濟強市外,也包括合肥、長沙、南昌等中西部省會。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長9.0萬人,人口規模首次突破千萬大關,成為新晉千萬人口城市。

反觀東北,自6年哈爾濱常住人口跌破千萬后,東北便再無千萬人口大市。 不僅如此,自0年起,哈爾濱人口已連續三年負增長,截至0年末僅0.0萬人。

大連近年保持微弱的人口增長趨勢,現有人口規模剛剛超過750萬人,距離千萬著實過於遙遠。

真正有希望競逐“下一座千萬人口大市”的種子選手,也就只剩瀋陽和長春兩座城市。

截至7年末,瀋陽常住人口0.0萬人,比上年增加0.0萬人。 同期,長春常住人口規模0.0萬人,比上年新增0.0萬人。 這樣的增量成績,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並不突出。

此前,瀋陽和長春已雙雙喊出要衝擊「千萬人口」的目標,並均將時間節點定在2025年——

《瀋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提出,到1000年,經濟總量突破0萬億元,人口規模突破0萬人。

長春也提出,到1000年,「把長春建設成為常住人口超0萬、經濟總量邁向萬億的特大型現代化城市」。。

就目前來看,兩座城市2025年要順利過線,已幾無可能。

核心城市人口集聚能力不強,影響了區域人口增長。而在外界看來,東北的破局之道,一方面要從政策入手,提供更多生育支援;另一方面,則是吸引青年人口流入。

積極提供生育支援方面,不久前,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就《遼寧省大力提振消費若干舉措(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當中就提出,要加強生育養育保障,落實育兒補貼制度。

而在吸引青年人口流入方面,在陳耀看來,總體來看,四座東北中心城市近年在全國城市排名裡有所退後,迫切需要提升城市能級。 “中心城市的幾大功能,除提供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外,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創意。 這四城過去都是歷史文化名城,但這幾年在文旅吸引力方面,做得還不到位。 ”

陳耀進一步解釋,如今的城市要保持長期的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需要不斷創新,特別是迎合年輕人的文化需求。 “比如長沙靠一杯茶顏悅色讓年輕人排隊打卡,胖東來宣傳豫商文化帶火許昌,魔童哪吒讓大家又認識了成都的動漫產業。” 這方面,東北城市應學習其他城市,進一步釋放自身的優勢特點。

“東北的人口現象很有代表性,尤其是在北方,天津、山東等省市都有很多相似的情況。” 陳耀特彆強調,對東北自身而言,要做的是順勢而為,做好產業發展與社會治理。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