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路上从不拥挤 小学到大学的四重筛选
更新于:2025-04-21 05:19:16

教育是一个不断筛选的过程,从中考到高考再到大学四年,是一个不断有人掉队,学霸越来越少的过程。

小学阶段筛除的是家里不管的孩子,这种不管不仅是在学习上,同样包括性格上的管理。过度溺爱养成熊孩子性格,缺少陪伴与关怀缺乏引导与激励,是小学阶段最核心的差距。

初中阶段的叛逆性格,并不是进入初二突然产生,而是在此之前逐渐积累形成。小学阶段溺爱的熊孩子,或者家长放任不管缺少陪伴的孩子,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管不了的情况。一些孩子为了手机,可以和父母对着干,正是小时候部管理,初中管不了的体现。

以前的孩子,很少有青春期逆反,现在的孩子却变得更为常见,电子产品与缺少父母引导是关键,一些孩子长期爷爷奶奶带大,缺乏父辈那种严厉的管教,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只是其最微不足道的缺点。

中考分流,使得大多数缺乏管理的孩子进入职高技校,少数进入普通高中,而进入重点高中的孩子,不仅成绩排名同龄人前列,整体素养也同样如此。

进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大家都很优秀,但高中阶段侧重于人才的选拔,学习态度只是基本要求,思维能力才是比拼关键,高中成绩下降不是不努力,而更多是硬实力。努力很重要,但相比于天赋力量有限。

进入大学,对于思维能力的比拼,反而不如高中,自律与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差距关键,父母不在身边,老师也不像中小学一样管理,手机电脑已经完全具备支配权,学生的学习完全凭借自觉。

能够考上一所大学对应的专业,就具有其相应的学习能力,一些孩子大学跟不上的原因,不是学习难度本身,而是经历过高中三年的努力后,进入大学后彻底房费自我。

孩子高中班主任反复强调,高考只是开始,大学同样要努力,越好的大学越是如此,我觉得这样的劝诫很好,而不是强调只要考上大学,就很轻松来激励高三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