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全球首场
机器人跑半马
冠军2小时40分42秒跑完21公里
据新华社电 昨日7时30分,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队”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摘得冠军,“松延动力小顽童队”和“行者二号队”分获亚军、季军。
赛事中,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同时起跑、共跑21.0975公里赛道,赛道中间作物理划分。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其中6支成功完赛。
仅从完赛时间看,目前人形机器人和人类选手尚有较大差距。两名埃塞俄比亚选手分别以1小时2分36秒和1小时11分7秒的成绩获得男子组和女子组冠军。
由于“人机共跑”形式为国际首创,尚无专项办赛和竞赛经验可循,主办方借鉴赛车比赛形式创新设计赛制规则。起跑时,参赛机器人按Z型布阵排成两列,同一列机器人前后垂直间距为3米。机器人依次发枪起跑,每个机器人出发间隔1分钟,原则上不超过2分钟。
此外,考虑到当前产业发展阶段和参赛机器人实际情况,每支赛队最多可安排3名保障人员进入赛道。赛道内设置若干补给站,允许赛队在补给站更换电池或机器人,换电时间计入总成绩,更换机器人会被罚时。
开放路跑中的复杂路况和自然环境,对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运动控制、环境适应综合能力提出极高要求,促使研发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加速产品设计改进,推进供应链成熟,降低量产成本。为了适应长距离奔跑,有的参赛机器人会采用特殊设计。大功率一体化关节、腿足刚柔耦合设计等,让机器人跑得更稳、更自然。
人类跑步会不慎跌倒,机器人跑马也难一帆风顺。但这些“跑”出来的问题和数据,正被研发团队一一记录,成为推动完善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参考。
经过马拉松赛事的锤炼,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整机稳定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人形机器人加快进入特种危险作业、智能制造、商业服务甚至家庭场景,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得力助手。
观点
为什么要用机器人跑步?
马拉松赛事能测试机器人极限性能
从人形机器人路面实测到半马起跑前最后一刻,各支参赛队伍都以非常严谨的态度调试机器人,很多队伍在备赛过程中对机器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二次研发,探索关节力矩、转速的峰值边界,完善导热和风冷散热技术,从而提升机器人的奔跑速度和稳定性。
在科研人员看来,马拉松是高规格的试验场。参加本次比赛的“旋风小子队”领队崔文昊表示,此前业界很少像半马这样长距离、长时间地测试机器人的极限性能,为了让机器人在赛场上跑得更快,各支队伍加紧攻破结构稳定性等方面难关。他相信,这次“人机共跑”后,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都会有所提升。
正如同人类跑马需要坚持不懈地科学锻炼,人形机器人也需要在科研团队的帮助下不断完善自身性能。这场备受瞩目的人形机器人半马,能够增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技术升级以及行业标准的建立,让更多人看到、了解、接纳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融入社会生活,这场半马生动描绘了智能生活的美好图景,将“人机共荣”的目标又向前推进一步。相关专家表示,此次“人机共跑”是技术测试平台、能力展示平台、应用推广平台,人形机器人样式、身高、体重、功能有差异,各自擅长的领域也有不同,但是都会在备赛、完赛过程中各自提高,未来将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各显其能”。
据新华社电
同步
疑似宇树科技G1机器人比赛中摔倒
宇树科技:未组队参赛
据澎湃新闻报道 网传视频显示,宇树科技G1机器人在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比赛中摔倒。对此,宇树科技表示,公司最近没有参与任何比赛,主要忙着准备人形机器人的格斗直播。
宇树科技表示,如果正式参加比赛就需要充分准备,本次马拉松赛事宇树科技未直接参与,“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从去年发货开始,已经出售给很多客户,使用了很久。这次马拉松比赛也有好几个独立团队使用宇树机器人,用他们自己的算法参与了比赛,所以在现场能看到不少宇树机器人。在不同人操作或开发的情况下,机器人的表现差异大,请大家不要误解。机器人和其他电子产品类似,表现性能和使用者息息相关,希望大家一起共同推动机器人行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