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吃饭、睡觉、关注健康这三件事,谁都躲不开。尤其是步入中老年,血压、血糖这些指标就像调皮的孩子,时不时给身体“找点麻烦”。不少朋友家中都备有血糖仪,像个尽责的小闹钟,每日按时提醒测血糖。可您知道吗,测血糖看似简单,实则暗藏诸多门道,可不是随意扎一针、挤出点血就行的事儿。
在自测血糖的圈子里,一直有个争议不休的话题:“第一滴血测血糖不准,得擦掉,用第二滴血!”但也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心想血都来自同一根手指,哪会因为先后顺序就有差别呢?今天,咱就本着科学的态度,好好剖析剖析,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究竟谁更能准确反映血糖水平,保准让大伙一听就懂。
## 血糖检测,细节至关重要
测血糖这件事,看似平凡无奇,实则内里大有乾坤。那小巧的血糖仪,对血样的要求极为严苛,恰似一位挑剔的美食家,血量要恰到好处,不能多也不能少;血样必须纯净,不能有丝毫污染;就连血样的温度,也得处于合适范围,这样血糖仪才能给出精准结果。那么,第一滴血是否符合这些严格要求呢?
第一滴血,很可能混入了“杂质”。我们的手指平日里摸遍各种物品,汗水肆意挥洒,油脂悄然附着,灰尘也趁机“安家”,绝非无菌环境。即便洗手后,皮肤表层仍会残留一些组织液,这些都极有可能在采血时混入血样,干扰血糖值的准确性。与之相比,第二滴血相对“纯净”许多。擦掉第一滴血后,后续流出的血液更多源自微循环系统,受外界杂质污染的概率大幅降低,如此一来,测出的血糖值也就更贴近真实情况。正因如此,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与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双双给出建议:在家自测血糖时,最好擦掉第一滴血,选用第二滴血进行检测,以此减少误差。
## 两滴血数值差异有多少
或许有人会心生疑惑:“不过是先后两滴血,能有多大误差,值得这般较真吗?”还真别小瞧,研究数据表明,第一滴血与第二滴血的血糖值,可能存在0.6 - 1.1毫摩尔/升(mmol/L)的差距。特别是在手指清洁不到位、血流不畅快,或是手部温度较低时,这误差还会进一步扩大。
打个比方,倘若您的真实血糖值为6.5 mmol/L,可由于使用了第一滴血,测量结果却显示为5.5 mmol/L。您满心欢喜以为血糖正常,实则已处于偏低状态。要是您恰好是糖尿病患者,就可能因这一误差,少注射一针胰岛素,或是少吃一片降糖药。长此以往,血糖控制必然陷入困境,各种健康隐患也会接踵而至。所以,千万别小看这一滴血,它对健康的影响可不容小觑。
## 怎样测血糖才精准
既然第一滴血存在可能不准的风险,那在家自测血糖时,具体有哪些需要留意的地方呢?牢记以下要点,让您测血糖既精准又安心。
### 洗手步骤不可马虎
测血糖前,务必用温水仔细洗手,这里可千万别用酒精棉片擦拭。这是因为酒精挥发后,可能对血糖值产生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洗完手后,别用毛巾使劲擦干,最好让双手自然晾干,要是赶时间,也可用纸巾轻轻按压吸干水分,如此能有效减少皮肤上的残留杂质,为获取纯净血样奠定基础。
### 保证血流顺畅
有些朋友手指末梢血液循环欠佳,采血针扎下去后,血液迟迟不流出,一着急就用力挤压手指。这一挤可就坏了事,组织液很可能随之被挤出,稀释了血液,进而造成血糖值偏低。正确做法是:测血糖前,先双手相互搓动,加速血液循环,让手指“热乎”起来。采血后,轻轻挤压指腹,而非用力按压,确保流出的血液主要来自血管,而非被组织液干扰。
### 果断舍弃第一滴血
前文已着重强调,第一滴血易受污染,为保证血糖测量的准确性,一定要果断擦掉第一滴血,选用后续流出的第二滴血进行检测,严格遵循科学建议,才能让测量结果更靠谱。
### 血量充足很关键
部分人怕疼,采血针扎得太浅,血滴小得可怜,勉强滴在试纸上。可您知道吗,血糖仪只有获取足够的血样,才能给出准确检测结果。血量不足,就如同做饭食材不够,做出的“饭菜”自然没法保证质量,极有可能导致测量误差。所以,采血时要确保血量充足,别怕浪费那一点血,这可是为健康投资。
### 做好记录观察趋势
测血糖可不能只看单次数值,长期趋势才是关键。血糖水平每天都会因饮食、运动、情绪等多种因素波动。要是发现血糖值总是上蹿下跳、极不稳定,最好及时咨询医生,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饮食结构与药物治疗方案,将血糖稳稳控制在合理范围。
## 血糖测不准的危害
有些朋友觉得,血糖数值偶尔高一点、低一点并无大碍。但长期血糖测不准,带来的后果远比想象中严重。
若血糖长期处于偏高状态却未被察觉,高血糖就像一个隐匿的“破坏者”,悄无声息地侵蚀血管,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病风险。许多糖尿病患者正是因为长期忽视血糖测量的准确性,任由血糖失控,最终被各种并发症缠上,追悔莫及。
而低血糖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甚至比高血糖更具危险性。严重低血糖发作时,可能导致患者陷入昏迷,危及生命安全。特别是老年人,低血糖发作时身体反应迟缓,还可能因站立不稳摔倒,造成骨折等意外伤害,后果不堪设想。
测血糖绝非仅仅关乎一个数字,背后承载的是对自身健康的高度负责。务必重视每一个测量细节,让血糖数值真实反映身体状况。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