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网红儿童”乱了孩子心智
更新于:2025-03-24 11:44:33

本文转自:玉林日报

莫让“网红儿童”乱了孩子心智

心理专家:成功无捷径;“网红文化”容易让孩子价值观歪曲,掉入功利主义、享乐主义陷阱

孩子们走进蒲公英之家,体验困境儿童的生活。

当前,“网红儿童”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现象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的热议话题,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此表示担忧。打开短视频平台,“网红儿童”俨然已成为一个新赛道。

受此影响,“成为一名网红”,成了不少儿童、青少年的人生目标。“网红文化”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哪些影响?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0岁男孩模拟“直播”,渴望成为“网红”

打开短视频平台,“网红儿童”已成为一门流量生意:5岁美妆博主教画眼线、4岁童模穿吊带衫走秀、3岁萌娃奶声奶气推销产品……不少家长还认为,这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

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的空闲时间已被短视频占据。他们捧着手机、刷着短视频,在点点赞、点关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被鼓吹“流量至上”“一夜成名、暴富”“奢侈生活”的“网红文化”裹挟,10岁的小浩(化名)便是其中之一。

“家人们,我现在在西湖景区,准备坐船游西湖,快跟着我一起去看西湖美丽的风光吧……”去年暑假,小浩和父母去杭州旅游,每到一个景点,他都会用自己的电话手表拍视频,模拟“直播”,说话的表情、语气和用词,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主播。小浩把视频发到朋友圈,引发无数同学的称赞和羡慕,这让小浩拍起视频来更加乐此不疲,甚至还跟同学夸下海口:明年暑假,我妈妈要带我出国旅游一个月!

小浩还建了一个“粉丝”群,目标是长大后成为一名“网红”。“他每天一有空就拍视频,模仿直播带货,在群里跟同学推荐各种东西。”让小浩妈妈感到无奈的是,即使她明确表示,家里条件无法满足他出国旅游,但小浩仍隔三差五闹着暑假要出国,因为他已经向“粉丝”们夸下海口。

警惕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

“网红文化”“网红儿童”盛行,会给儿童、青少年带来哪些影响?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儿童福利会会长宋亚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夜成名、流量变现等,这些“网红文化”的表象,向青少年传递了“成功捷径”的错误信号。部分青少年受此影响,产生了“上学不如整容”“高考不如网红”等扭曲的名利观,还可能放弃学业、轻视专业技能积累,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潭。

知名心理专家、玉林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心理治疗师黄英民告诉记者,短视频采用了各种心理诱导机制,缺乏自制力的儿童青少年很难抵挡诱惑。在短视频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孩子的大脑分泌大量多巴胺,在短时间内消除压力,获得快乐。相比之下,学习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缺乏即时的反馈和奖励。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当下‘网红文化’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夜暴富、炫富,这会误人子弟,让孩子误以为不用经过奋斗与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从而掉入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陷阱。”黄英民提醒,儿童、青少年如果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内核,往往也会缺少适应挫折、抵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教育孩子,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与此同时,许多家长也在身体力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月15日下午,10多名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北流市的蒲公英之家,与生活在这里的30多名困境儿童一起诵读国学经典、分享寓言故事……

“孩子在家被悉心照顾,看到的也是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我们带孩子来蒲公英之家,不仅仅是捐献爱心,主要想让孩子对困境孩子的真实生活多一些认知和体验,让他们了解同龄孩子虽然生活艰苦,但依然坚强乐观,从而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家长吴先生认为,教育孩子,做什么比说什么更重要。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网红儿童”“网红文化”,父母首先要陪伴孩子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孩子感受生活的多面性,比如走进蒲公英之家,让孩子感受社会的大爱、同龄人的阳光向上。

当孩子羡慕“网红”、渴望成为“网红”时,黄英民建议,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明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好的,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想红’转变为思考‘怎么红’,去了解一些正能量的网红,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汗水?教育孩子,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黄英民提醒,许多家长在物质方面竭力满足孩子,但更应该培养孩子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