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更新于:2025-04-11 07:57:29

本文转自:拂晓报

孩子做错了事情,习惯性地躲在家长身后,让家长帮着善后;不少家长也会用“他还是个孩子”当理由,义无反顾地给孩子“挡枪”。这样的做法不是帮孩子,而是害孩子。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家庭教育中的必要一课。

细小错误莫忽视

家长珍视孩子是人之常情,但也往往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当孩子上学迟到时,家长会马上拨通班主任的电话,以“路上堵车”“今天限号”为由,千方百计地帮孩子寻找借口;当孩子动手打了同学时,家长不问青红皂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以“孩子太小,不懂事”搪塞对方家长;当孩子违反班规校纪,受到老师批评时,家长抱歉地以“自己工作太忙,疏于管教”为孩子开脱、替孩子掩护。然而,这些动辄就为孩子错误行为找借口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不舍得管教的背后反而让孩子养成了遇事找借口、喜欢说谎的坏习惯。

家长无视孩子的错误行为,过度地保护只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所以,面对孩子的小过错,家长也应该引起重视,以小事为教育契机,让孩子产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而不是以各种借口敷衍了事。当孩子懂得为自己的小错负责,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逐渐树立担当的意识,避免今后犯大错误。

讲究方法效果好

家长应该怎样合理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有的家长认为该打则打,简单粗暴的打骂式惩罚更立竿见影,可当我们换位思考时会发现,孩子在接受严厉的惩罚后,趋利避害的本能可能让他们思考的是下次应如何掩饰自己,逃避责罚,而不是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这种教育方法显然不可取。有的家长会更倾向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教式教育,可是长篇大论中,孩子又真正听取了多少有效信息呢?这里建议大家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孩子犯错后,家长不要急于让孩子说“对不起”,因为无效的道歉既不会产生任何惩戒的作用,也不会真正安抚到被道歉者的心。家长应该耐心地引导孩子回忆刚刚自己都做了哪些行为,让他说一说自己哪里做错了,给孩子充足的思考时间,并让他说说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然后当孩子真正明白自己的错误后,再真诚地向别人道歉;最后一个环节尤为关键,那就是让孩子接受一定的“惩罚”,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弥补的措施,补救的过程尽可能让孩子独立完成,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承担犯错的后果,并引以为戒。潜移默化中,孩子的心里便会种下一粒“责任感”的种子。

身体力行是关键

教会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要身体力行,遇到问题不逃避,正视自己的错误,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告诉孩子承担责任的正确做法,在言传身教中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家长长此以往地传递正能量,就会让孩子在自己犯错误时,拥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担当,模仿父母做出同样的行为,赢得别人尊重和谅解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突破和提升。

优秀的孩子是教育出来的,明智的家长一定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带着孩子,让孩子的未来更出彩!

■ 吕一

学会向孩子道歉
学会向孩子道歉
2025-04-12 04:49:36
那一刻,我长大了
那一刻,我长大了
2025-04-13 01: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