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青岛日报
□董兴宝
古往今来,皆以“山海奇观”被称颂的崂山,更有“海上第一仙山”的美誉。众多文人墨客游览崂山后众多记载。令人想不到的是:晚清时期,游览过崂山的众多外国人,也留下了一些记载,他们笔下的崂山是什么样的呢?
“胶州半岛上山岳连绵。在久远的古代,这里就处于中华文化的圈子之内,而崂山被当作‘神仙鬼怪’的神秘居所。许多寻找长生不老的皇帝都迢迢赶来这里朝圣。秦始皇所做的那个有名的探险——派出数百名童男童女去寻访在海外仙岛——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是1897年青岛旅居的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其1926年出版的《中国心灵》一书中的记载。虽然短短几句话,却阐述了崂山作为“海上仙山”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显然,他将这个传说与“徐福东渡”联系在了一起。
而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还讲述了一个故事,他曾经拜访过崂山道士并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一个眼神友好、胡子雪白的老人来探访他。老人称自己为“崂山”,要他去探寻古老山岳的秘密。正因崂山的神秘和他的梦,卫礼贤萌发了翻译《易经》的想法,他在曾任清朝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劳乃宣的帮助下,将《易经》翻译成德文,进而又被翻译成英文并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欧洲人极大的关注。
在崂山仙境的神秘及神话传说中,更有意思的是1869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中的讲述:1913年8月,在翻译著名的“传说”(实际是小说)《西游记》的过程中,我很希望去看一位著名道士的家。他在山东东部海角上的许多道观里住过,崂山里边有很多道观。那么,李提摩太作为英国人为何在翻译《西游记》过程中,要去拜访崂山呢?
崂山素有 “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 之说,是道教名山,充满了神秘的神话色彩,而《西游记》中的很多神话元素和道教文化有关。正因如此,李提摩太在书中说,他拜访了崂山的一位道长,并告诉道长,他正在翻译《西游记》,希望在出版之前,看一看崂山的道观。“道长则将我领进一所静谧的院子,给我看一间装满了道教书籍的小研究室,我发现那对我非常有参考价值。”
在中西交流史上,翻译《西游记》的西方人有多位,李提摩太便是其中之一,他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崂山仙境并翻阅道教书籍,提高翻译的效果。在这位英国人看来,当时的“崂山仙境”与《西游记》中神话世界高度契合。
崂山的植物资源丰富,生态优美,德国人侵占青岛后,十分关注崂山的自然生态和植物资源,包括崂山原生态的植物及人们栽种的果树等树木。
《青岛(1898—1910)》一书中说:十分有利于庭院绿化的速生树种“洋槐”,即使在贫瘠的土壤里也生长良好。在有屏障的地方,竹子也能生长得十分茂盛——崂山寺院附近有稠密的竹林。
该文还说,山东是一个植物种类繁多而又很少被考察研究过的地方。每年4月15日左右,崂山山谷和李村、沧口一带的果树上鲜花烂漫,绚丽无比,而在富饶的白沙河河谷平原和崂山山脉支脉的山坡上各种果树鲜花盛开……
对于崂山古树情况,书中写道:崂山太清宫周围有竹林、橡树林和松林。在庙的四周有一些珍奇的、数千年的古树,在植物学上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这位英国人还观察到了青山渔村:从太清宫向东北方向越过一个山口,走3公里,便可到一个景色秀丽的村子——青山村,那里有竹林、松林和一个美丽的浴场。
当然,描写崂山优美生态的外国人还有很多。比如,曾报道过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著名事件的日本作家田原天南在《青岛的旅游文化设施》中说:青岛附近的崂山是首屈一指的名胜之地,从李村起,向东渡过张村河的上游,继续进发就渐渐到了崂山风景名胜处。前面的峡谷越来越窄,途中可以见到九水的山野农舍散落于绿荫深处,从那茂密的竹林丛中看到九水庵古刹,景致愈加秀丽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