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你最喜欢谁”的提问,这位妈妈的高情商回答值得每个家长学习!
更新于:2025-03-24 11:53:16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是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高情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童年时期最重要的性格塑造。

有一次,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外出,路上偶遇了一位邻居。

那个邻居一时兴起,好奇地问道:“宝贝,看你多幸福啊,家里这么多人围着你转,那你最喜欢家里的谁呢?”

小男孩答道:“我第一喜欢妈妈,第二喜欢爸爸,第三是外婆。”

邻居追问:“为什么呢?以前不是最喜欢外婆吗?现在外婆怎么排到第三了?”

男孩思考了一下,说:“因为爸爸下班回家会陪我玩,我们玩得很开心。而且外婆总是管着我,不让我干这个、也不让我做那个。”

听到这里,男孩的妈妈立刻蹲下身子,分三个阶段对孩子进行了悉心引导:

首先,她肯定了孩子的爱:“你能把妈妈放在喜欢的人第一位,妈妈真的很开心,但是你刚才的那种想法并不完全正确。”

然后,她向孩子解释了这样说的原因:“我们家的人都互相爱着对方,每个人都非常非常地爱你。你不应该有最喜欢谁的排序,这样听起来会让人觉得你不够爱他们,让他们心里也会觉得不舒服。”

最后,她帮助孩子找到了解决方式:“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不同,你不能因为谁让你开心、谁能哄你就更喜欢谁。如果你不喜欢外婆的某些管教方式,你可以直接告诉外婆你的想法,或者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让外婆帮你加油助威,这样心里就不会觉得不舒服了。”

从那之后,每当男孩被问及“你最喜欢家里的哪个人”时,他都会回答:“我都喜欢。”全家人听到这样的回答都感到非常欣慰。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高情商、会沟通的智者,那么就必须拥有高情商教育的本领。

特别是当孩子面对“你最喜欢谁”的问题时,正是考验父母情商教育能力的时刻。

当然,“都喜欢”可能是最完美的答案,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兰妈建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01

重视价值观的培养。

适时进行教育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有位亲戚做了10年的全职妈妈,在这期间,她尽可能把最好的都留给两个女儿。但由于小时候缺乏对作业问题的辅导,导致大女儿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佳,老师也频繁与她沟通这个问题。久而久之,她变得焦虑不安,常常对女儿不是批评就是指责。

结果,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谁顺着她,她就更喜欢谁。而这位亲戚和奶奶同住的那段时间里,只要孩子有什么要求,奶奶几乎都是无条件满足。这导致了妈妈和女儿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

一旦妈妈批评了女儿,她就会立即投向奶奶的怀抱,甚至当面顶撞:“我长这么大都是奶奶辛苦养大的。” 看到女儿如此蛮横无理,妈妈感到心寒,最终决定将孩子完全交给奶奶照顾。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奶奶就因无法承受孙女的各种要求而焦急地打电话给她。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正式由奶奶接管后,她发现自己根本无力承担起每天应对各种经济和情绪需求的压力。孩子的许多要求被拒绝后,开始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甚至开始逃避责任并向其他亲戚抱怨:“奶奶欺负我,等我妈妈回来保护我。”

这些话语让奶奶深受打击,独自泪流满面。这充分说明,与其关注成绩,更应注重孩子的价值观培养。如果孩子持有“谁顺从我、满足我,我就喜欢谁”的态度,那么这种喜欢是不值一提的。毕竟,这种心态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来矫正,否则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02

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念。

不要让孩子陷入“你最喜欢谁”这样的问题中。

有人说,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一场“合谋”。但在兰妈看来,这场“合谋”不仅仅是父母的事,还应包括家中的其他长辈。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总是询问“你最喜欢的人是谁”的环境中,那么他们从小就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我最喜欢谁”或“我不喜欢谁”。

一位经验丰富的母亲分享了她的经历:

千万不要问孩子“你最喜欢谁”的问题,否则等到孩子整日把喜欢谁、不喜欢谁挂在嘴边时,就有得哭了。

原来,这位母亲过去是个事业型女强人,女儿还在襁褓中时就急于返回工作岗位。因此,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由祖父母照顾。

虽然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母亲每天早出晚归,甚至加班到深夜才回家,但她仍旧面临着处理不完的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女儿和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一天晚上,她在整理完工作后偶然听到奶奶在逗孙女:“我和你奶奶,你最喜欢谁?”

孙女想了想,回答:“都喜欢。”

奶奶不依不饶:“最喜欢谁?”

孙女左右为难,奶奶则继续怂恿:“到底是最喜欢谁?”

经过一番思考后,孙女最终指向了奶奶。随之而来的是奶奶得意的笑声和爷爷调侃的声音:“真是伤心,为了这些东西一直把你带在身边。”

有了这次经验,当母亲与女儿的关系有所改善后,她也刻意在父亲面前问了相同的问题:“我和爸爸,你最喜欢谁?”

看到新买的玩具,女儿毫不犹豫地回答:“妈妈好,我最喜欢妈妈。”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父母,都试图通过满足孩子的短暂愿望来赢得这场“你最喜欢谁”的比赛。

果不其然,孩子很快就养成了一种性格——根据眼前的利益来决定喜欢谁。一旦有一次没有得到满足,她就会忘记之前所有的好,表现出极端的反应。

有一次,因为一双鞋子的要求未被满足,她愤怒地对母亲大喊:“我讨厌你,我要奶奶,我最喜欢奶奶!”

正是这次爆发,让母亲意识到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03

注意言辞,避免绝对化。

学会在回答问题时留有余地。

家庭环境是孩子最初的教育场所。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应该先创造一个类似的生活环境。

就像那些经常被问及“你最喜欢谁”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围绕着“谁对我好”、“谁能满足我”打转。

然而,说话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即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完全掌握。稍有不慎,就可能掉进话题陷阱。

有个女孩从小就肩负着父母的厚望。

母亲希望她能够多才多艺,于是不惜花费高额价格买了一台钢琴放在家中。

父亲也在才艺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认为多一项技能就多一条出路。

但成功的道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随着练习难度的增加,女孩对钢琴的兴趣逐渐消减,变得越发厌烦起来。

每次练琴时,她都满脸不悦地说:“真烦人,每天都要练琴。”

起初,父母尝试着鼓励她:“你看,弹琴的姿势多优雅啊,将来即使没有合适的工作,做个钢琴教师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大家都会羡慕你的。”

尽管这样的话语充满了鼓励和美好的期望,但随着练习的难度增加,女孩的进步却并不明显。这时,母亲采取了更为严厉的策略:

“既然你对弹钢琴有天赋,那我们可不能浪费,如果你自己不愿意学,那就把钢琴送人吧,送给那些愿意并喜欢弹琴的小朋友。”

没想到,女孩听后立刻答应下来,甚至主动表示:“我巴不得现在就搬走这玩意儿,看着就心烦。”

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每当女孩表现出反抗或顶嘴时,母亲总会提醒她:

“不听话的话,我就不喜欢你了。”

“不喜欢就丢了呗,以后再也不给你买了。”

而女孩则总是以“不喜欢就不喜欢”、“丢掉就丢掉”、“不买就不买”回应。

事实上,“你最喜欢谁”这样的问题也是如此。

“都喜欢”看似完美的答案背后,却隐藏着问题的本质——试图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记得小女儿长大后,大女儿经常问我:“妈妈,我和妹妹你更喜欢谁?”

我回答:“都喜欢。你们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

显然,这个答案并没有让她满意,她坚持要我做出选择。

当我没有做出选择时,她就像只苍蝇一样在我耳边不停地提醒,还警告我不能说出“都喜欢”这样的话。

渐渐地,我开始感到烦躁,于是告诉她:“我都喜欢,这个话题到此为止,不要再提起了。”

果然,大女儿此后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个话题,但与我之间的距离却变得越来越远。

当我询问原因时,她哭着说:“你不爱我了,你只喜欢妹妹。”

意识到言语过于绝对后,我向她道歉并请她再次提问“你最喜欢谁”时告诉我。

那次,我回答道:“我对你的爱就如同你对我的爱一样,妹妹也是如此。你们有多爱我,我就有多爱你们。”

从那以后,两个女儿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她们争先恐后地帮我拿水杯、陪我取快递。

这就是留有沟通空间的智慧。

记得公司之前有个实习生非常有才华,老板也很看重她。

但当老板问她“公司设计部的创意怎么样”时,她为了突出自己的观点,把所有人的缺点都批评了一遍。

虽然她最终通过那份报告成功转正,但在公司的后续发展中并没有得到重用或晋升的机会。

对此,老板的解释是:“说话太绝对了。能够看清问题很重要,但能够引导大家一起改变结果才是本事。公司缺的是人才,但最缺的还是具备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人才。”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你最喜欢谁”这样的问题。

小时候,“都喜欢”教会孩子懂得爱的本质;而长大后则需要更多的情商去创造有意义的话题。

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交流中真正得到成长。

那么,关于孩子“最喜欢家里哪个人”的问题,大家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