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否经过微调?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答案
更新于:2025-03-24 11:53:26

宇宙的创造者是谁?

撇开神话和传说,牛顿、爱因斯坦乃至杨振宁都提出了一个观点:存在着一个非人的造物主,为宇宙大爆炸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物理定律以维持宇宙长期稳定运行。我们不过是宇宙进程中无数成果之一。

现代天文学揭示,银河系拥有至少1000亿颗恒星,而可观测的宇宙包含至少2万亿个星系。尽管地球生命是38亿年演化的产物,但宇宙的年龄达到138亿年。因此,生命和文明绝非地球独有。依据德雷克公式估算,仅银河系内就存在数十个外星文明,整个宇宙中外星文明的数量可能远超地球人口。

从微观角度审视,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并不明显。因为宇宙中的一切过程均由基本粒子层面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科学家们已确定了许多常数和参数,至少有100个之多。这些常数或参数的任何微小变动都能使宇宙变得截然不同。

例如,四大基本力之一的电磁力和重力在一对质子中的比率大约为1比10的36次方。若这一比率有所不同,电磁力过强会推开质子,阻止重于氢的元素形成,从而无法产生生命;反之,若比率过小,质子将相互粘连,导致宇宙最终坍缩成黑洞。

如果引力常数略大一些,恒星的温度将升高至极端水平,迅速耗尽核心燃料,无法为生命诞生提供足够时间。相反,如果恒星温度过低,内部则无法进行热核反应。即便是质子或中子质量的微小变化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比如中子质量减少0.2%,质子就可能转变为其他粒子,如正电子、中微子或更多中子,进而引发正反物质湮灭并释放大量伽马射线。

面对调整宇宙规律的力量,地球位于太阳系的适宜居住区域、地球本身的磁场和大气层等因素相比之下显得微不足道。毕竟只要技术允许,月球、火星甚至太空都可能成为宜居之地。然而,一旦宇宙规律发生改变,技术也无法弥补——科技只能利用而不能改变这些规律。

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如果宇宙膨胀的速度保持不变,哈勃常数可能会干扰整个宇宙的正常运作。星系间的距离将持续增加,直至光速也追赶不上。举例来说,距地球140亿光年的星系发出的光永远无法到达地球。约900亿年后,所有可观测宇宙内的星系都将退行至地球的光锥之外,与我们的因果关系彻底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