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养成的最佳年龄段,这4件事千万别逼孩子
更新于:2025-03-24 11:56:10

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性格养成犹如基石,奠定着他们未来人生的走向。众多教育专家强调,孩子出生后的几年,尤其是 12 岁前,是性格养成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有些行为看似平常,实则可能在不经意间阻碍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以下这 4 件事,在孩子性格养成的最佳年龄段,千万不要逼迫孩子去做。

一、逼孩子不许哭

在超市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男孩带着哭腔缠着妈妈要买玩具,妈妈不耐烦地皱着眉头大声斥责:“不许哭,你不走是吧,那你待在这吧!我不要你了!”说完便头也不回地离开。孩子瞬间慌了神,惊恐地一边哭一边寻找妈妈。

对于 6 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妈妈不要自己更让他们害怕。可部分家长却常用这种方式威胁孩子。蒙台梭利博士指出,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从心理学角度看,任何心理疾病追根溯源,多是童年创伤所致。家长不经意的言行,都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巨大阴影,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孩子的每一次哭泣,背后都有原因和需求。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哭的情绪都应被父母接纳,而非否定。若家长长期逼迫孩子不许哭,孩子的情感会被压抑,容易造成性格缺陷。长期积攒的情绪,终有一天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

当孩子哭泣时,家长应耐心倾听,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给予安慰和引导,帮助孩子正确表达情绪,而非简单粗暴地制止。

二、逼孩子分享

对于 2、3 对的孩子而言,分享并非易事。在大人眼中无关紧要的玩具、零食,对孩子来说,却是安全感的寄托。但成人往往希望孩子表现得“大度”,强行逼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

即便孩子不愿意分享,也不应给 6 岁前的孩子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分享应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若孩子年龄小,不理解分享的意义,家长切不可强迫。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孩子 2 岁后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能区分“我的”和“别人的”,拥有物权意识。在物权敏感期,孩子会有明显的“以我为中心”意识,从“我”出发,尚无分享概念。

引导孩子分享固然必要,但要基于孩子的内心意愿,而非牺牲孩子的幸福去委屈他们。家长可以通过自身的分享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或者给孩子讲关于分享的故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分享的意义,从而主动分享。

三、用情绪逼孩子听话

面对孩子淘气、不听话,很多家长习惯说:“你再不听话,我就生气啦。”家长以为孩子知道自己生气就会乖乖听话,实则不然。教育专家表示,父母经常对 6 岁前的孩子说“我生气了”,会让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

父母长期带着情绪教育孩子,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而且,经常发脾气的父母,孩子的脾气也往往较差。把随意宣泄情绪当作控制孩子的手段,孩子难以拥有开心的童年。带着情绪管教孩子,不仅会让话语充满“火药味”,制造更多麻烦,还会使孩子产生对抗心理。

在养育孩子的漫长道路上,让父母完全不发脾气确实很难,但至少要将情绪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高情商的父母,与孩子交流时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即便生气,也会等冷静后,再平和、理智地与孩子沟通。家长要听懂孩子的话,少说消极话语,多说积极话语,用自身的好情绪影响孩子的性格。

四、逼孩子打招呼

家庭聚会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带着孩子一进门,就吆喝着孩子打招呼:“等一下见到的阿姨是妈妈的好朋友,见了面要主动问‘阿姨好!’”“快叫啊?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木讷!”

其实,孩子表现出“怕生”行为是正常的。孩子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区分熟人和生人,在生人面前自然会有距离感。0 - 6 岁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心理,是孩子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他们借此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当长辈用消极或否定的语气评价“怕生”的孩子,如“这个孩子不会讲话”“这个孩子太内向”时,父母切勿为迎合长辈而逼迫孩子打招呼。在大人看来,打招呼轻而易举,但对孩子而言,陌生场合需要时间去适应。

父母应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正面态度保护孩子。当他人暗示孩子不打招呼时,可以友好回应:“孩子不是不爱打招呼,他只是现在不想讲话,等他准备好了就打招呼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性格。

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决定着孩子的成长轨迹。在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避免逼迫孩子做这 4 件事,用爱与耐心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各位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呢?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