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食用烫食对身体的五大潜在危害
更新于:2025-03-24 11:58:47

在日常生活中,当有人遇到头痛、发热或感冒咳嗽等小病时,周围的亲友往往会建议:多喝热水。此外,许多人在饮食上也偏爱热腾腾的美食,如新鲜出锅的饺子、馄饨以及火锅等,享受那种热气蒸腾的满足感。

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有研究表明,长期饮用过热的水或食用过烫的食物,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那么,食物达到多少温度才算是烫食呢?正常情况下,人的口腔和食道的温度约为36.5-37.2℃,而它们能承受的温度范围则在10-40℃之间,最高临界点在50-60℃之间,而65℃则是安全的最高界限。因此,任何超过65℃的食物都可以被定义为烫食。

如果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超过65摄氏度的烫食,不但会损伤粘膜,还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损害牙齿

长期食用烫食或饮用过热的水,会对牙齿造成持续刺激,导致牙齿组织受损。久而久之,可能引发牙龈肿胀、牙痛过敏等问题,对口腔健康极为不利。

2.损害味蕾

在食用烫食或饮用烫水的过程中,舌面的味蕾会受到破坏,导致味蕾神经反应迟钝。这会使人们的口味逐渐变重,不利于身体健康。

3.损害口腔粘膜

人体的口腔粘膜虽然薄,但它拥有一套完善的自我保护与防御系统。

然而,口腔粘膜对热的耐受性极低,食用烫食很容易对其造成损伤,导致口腔出现水泡、疼痛、溃疡或脱皮等问题。长期下来,还可能破坏口腔粘膜的保护机制,增加患上口腔癌的风险。

4.损害食管粘膜

长期食用过烫的食物或饮用过烫的水,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持续刺激,久而久之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在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引起食管粘膜的病变,最终演变为食管癌。

5.损害胃粘膜

胃部黏膜的耐热温度通常在40℃左右,比口腔黏膜的耐受温度稍低,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入口不感觉烫,但胃里却感到灼热。

对于长期食用烫食或饮用烫水的人来说,很可能会损害胃黏膜,从而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长期下去,还可能提高患胃癌的风险。

为了在日常饮食中避免食用过烫的食物,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饭菜出锅后,稍等片刻让其冷却;吃火锅时,将食物捞出后先放入碗中,待温度适宜后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