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夜间经常出现这4症状,可能是“脑梗”前兆,别再不当回事
更新于:2025-03-25 02:26:26

夜幕降临,城市渐渐沉睡,但身体却可能在这个时候悄悄发出警报。许多人以为夜间的不适只是小问题,却不知这可能是健康隐患的前奏。在医学的世界里,夜间的异常症状往往被忽视,但它们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我见过太多患者因忽视这些信号而追悔莫及。今天,我想把这些被忽视的“夜的警报”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

手指的“麻木奏鸣曲”

五十出头的张先生,是一位文职人员,体型偏瘦。他的生活看似平静,但最近却多了一个“小烦恼”。张先生告诉我,他最近总是在半夜被手指发麻惊醒。他说,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像是被施了“麻术”,手掌还微微发胀,偶尔还会觉得冰凉。这种感觉就像手指被一层无形的“冰霜”笼罩,但早上醒来却又神奇般地消失。

起初,张先生以为这只是颈椎压迫的小问题,他尝试换了枕头,还去按摩了几回,但都无济于事。直到有一天,他起夜时突然站不稳,摔倒在地,这才引起了他的重视。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的颅内小动脉出现了局灶性狭窄,这是早期脑梗的“前驱病灶”。在夜间,血压自然下降,交感神经也进入“休眠模式”,身体的血流供给变慢。如果脑部血管已经狭窄,此时更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导致局部神经受压,手部血流减少,从而引发麻木。张先生的手指麻木,就像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及时读懂。

起夜的“黑影迷雾”

另一位患者,六十岁的老会计王先生,生活作息规律,白天精神也不错。但最近半年,他却有了一个新的“习惯”——夜间频繁起夜。更让他感到困惑的是,每次从床上坐起来准备下床时,眼前总是发黑,像是被一层“黑纱”蒙住,甚至有一次左侧视野还短暂性模糊了两三分钟。他以为这是眼睛老化的正常现象,滴了眼药水,但毫无效果。

直到有一天,他在起夜时突然出现短暂意识模糊,还呕吐起来。紧急检查后,医生发现他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存在慢性供血不足,属于典型的脑梗高风险。夜间频繁起夜并非单纯是泌尿系统的问题,有时候是中枢调节出现了问题。而从床上起身后出现的“视野模糊”甚至“黑影重重”的感受,多半与后循环系统有关,尤其是脑干、小脑、枕叶供血问题。王先生的起夜“黑影迷雾”,其实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如果他能早点重视这些夜间的小异常,或许就能避免后续的危险。

嘴角的“抽动舞蹈”

还有一位退休教师李老师,血压控制得还不错,生活一直很规律。但最近,他的老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李老师晚上睡觉时,嘴角总是不自主地抽动。那种轻微的不对称动作,像是嘴角在跳着“抽动舞蹈”,虽然不明显,但却清晰可见。

李老师自己一开始毫无察觉,白天也没有特别不适。但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的左侧额叶皮层有轻度缺血灶,而抽动的那一侧正好对应于大脑运动区的受控区域。睡梦中嘴角不自主抽动,看似是肌肉问题,实则是脑部局部供血不稳定,神经元轻度缺血所致。大脑皮层运动区如果进入慢性低灌注状态,就可能导致神经信号不对称释放,表现为局部肌肉的“跳动”或“抽搐”。李老师的嘴角抽动,就像是身体在用尽全力发出的“求救信号”,而他却浑然不觉。

夜间的“汗如雨下”

最后一位患者,是一位工地的中层管理人员,年纪不大,身体壮实,但抽烟喝酒是常事。他来就诊是因为连续两周夜里总是莫名其妙地全身出汗,醒来时甚至觉得被汗水湿透,有时还会感觉后背发凉。他以为这是感冒的前兆,但查血查尿全都正常。经过排查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都未见异常后,医生最终做了脑部CTA,发现他的中动脉有早期粥样硬化,考虑中枢调节系统功能已受波及。大多数人都以为“出汗”是内科常规症状,往往与甲亢、低血糖或者更年期挂钩,但实际上,脑血流异常也能造成夜间大汗淋漓。

特别是支配体温调节和汗腺活动的下丘脑和脑干区域,一旦供血不稳,很容易引发自主神经系统的短暂紊乱。这位患者的夜间“汗如雨下”,其实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及时读懂。

身体的每一个异常症状,都像是在敲响警钟。夜间的这些小异常,看似“无伤大雅”,却可能是神经系统最先露出的“破绽”。如果你经常在夜里被这些症状惊醒,或者在清晨回忆起来觉得哪儿怪怪的,那就别再当作“老毛病”或者“年纪到了”。脑梗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它其实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已经敲了你很多次门。希望我们都能读懂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及时采取措施,守护自己的健康。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