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多少步不伤膝?“最佳步数”出炉:既得到锻炼又不伤膝!
更新于:2025-03-25 02:56:38

在当今时代,健康成为人们愈发关注的焦点,各种运动方式也纷纷进入大众视野。

其中,走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运动,深受人们喜爱。

那么,走路与健康长寿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怎样的走路方式才是科学有益的呢?。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步下降,挑选适宜的运动方式变得至关重要。《梅奥诊所学报》曾开展过一项研究,此项研究囊括了47.5万名50岁以上的参与者。

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他们的日常步行习惯以及最终的生存状况,结果发现,不论体型怎样,步伐较快的人其预期寿命明显更长。举例来说,步行速度快的女性,预期寿命可达86.7至87.8岁,而步行较慢的女性,预期寿命仅有72.4岁;男性中,快速行走者的预期寿命在85.2至86.8岁之间,而步伐缓慢者仅为64.8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发表的报告同样表明,以平均年龄为60岁的33万人作为研究对象,倘若每周步行90至720分钟,那么其死亡风险相较于不走路的人能够降低27%至31%,预期寿命大约可延长6年。由此可见,走路这一平常的运动形式,在延长寿命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当人们行走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变化。呼吸频率加快,促使血液中的氧含量上升,血流速度也随之提高,进而增强了血液循环,对心血管健康大有裨益。

就女性而言,每周步行时间越长,患上冠心病的风险就越低。与此同时,行走还有助于延缓大脑的衰老进程。

经常进行锻炼的老年人,其大脑灰白质体积通常较大,患上认知障碍的风险显著降低,思维反应能力也比那些缺乏运动的老人更为出色。此外,经常散步还能够提升心肺功能,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守护心脏的健康。虽说走路好处众多,但我们需留意步行的量,并非走得越多就越好。那么,怎样的步行量既能实现健康效益的最大化,又能保护膝盖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研究团队在《慢性病年鉴》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该团队对89,969名参与者进行了研究,并依据每日总步数、目的步数和随意步数将其划分为三组。研究结果显示,总步数与症状性膝关节骨关节炎之间并无显著关联,行走的方式和强度才是关键所在。

研究发现,目的性步行越多,出现症状性膝关节关节炎的几率就相应越低。当步数达到8000步/天时,即便继续增加步数,发病率也会趋于稳定。

故而,专家建议每日行走8000步是最为健康的选择,这样有利于增强肌肉力量并维持关节的稳定性。

在随意步行的群体中,研究人员观察到,步行的次数越多,疾病的发生率反而呈现上升趋势。与有目的的步行相比,随意步行的速度较为缓慢,锻炼强度不足,难以取得理想的健康成效。

并且,长时间的低强度步行会加重关节的负担,进而增加受伤的风险。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科研团队提出,步行8000步被视作健康的“关键节点”。

根据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研究报告,每天步行超过8200步与六种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紧密相关。

许多老年人将走路当作养生的方式,然而,如果不注重走路的方式,就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在走路养生的过程中,有几个要点需要格外留意

部分老年人为了实现全面锻炼的目的,选择倒退行走。但这种方式潜藏着较大的风险。

老年人的平衡能力相对较弱,反应速度减缓,视力也有所下降。在倒退行走时,他们容易忽略后方的情况,从而增大摔倒的可能性。

而且,长时间侧头观察后方的姿势对颈椎健康也存在不利影响。正确的走路姿势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有些人走路时习惯于含胸低头,这样会对胸腔形成压迫,影响肺部的换气功能,导致体内缺氧,使人产生疲惫和头晕的感觉。

正确的走路姿势应当是头部保持正直,仿佛头顶有一股向上提拉的力量,胸部挺起,腹部收紧,手臂自然微弯并随着步伐有节奏地摆动。

不少老年人习惯于饭后立即散步,认为这样有助于消化,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用餐后,血液会大量集中在胃肠道以协助消化,此时进行运动可能会导致大脑和心脏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

此外,在食物尚未完全消化时走路,会增加腹内压力,有可能引发胃食管反流。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差,肌肉力量有所减弱,关节的灵活性也有所下降。因此,在走路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突然运动所带来的身体损伤。

同时,走路时应保持匀速,步伐保持一致。步行速度可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如果感到不适,应及时停止休息,以防止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总之,走路是一种对健康有益的运动方式,但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和适宜的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走路真正实现养生的目标,踏上健康长寿的征程。 。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