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老沈阳
更新于:2025-03-25 06:37:46

本文转自:沈阳日报

  □女  真

  2024年12月,那个寒冷的日子,我自蒲河北岸一路向南,穿越沈阳城,去浑河南岸的一座大学校园里,继续寻觅老沈阳的蛛丝马迹。

  这里有“八王寺”。提起八王寺,跟我年龄相仿的沈阳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大概率是八王寺汽水,当年沈阳城的名牌饮品,各种果味的八王寺汽水是沈阳人的美好记忆。几年前家里一个在国外生活的亲戚回沈阳探亲,我还特意买了八王寺汽水让她品尝、回味。八王寺汽水最早可以追溯到“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股份有限公司”,1920年由东北官银号总稽张惠霖、奉天工商会长金恩祺等民族资本家创办,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我看到一种说法,说八王寺的汽水好喝,是因为用了八王寺门前的井水,井水清冽甘甜,被回盛京祭祖的乾隆皇帝誉为“东北第一甘泉”。八王寺原名大法寺,建于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1638年(清崇德三年)重修。清朝初年,大法寺破败,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施舍银两重修庙宇,当时的大法寺主持感激其施舍之恩,在寺院左侧修了八王祠,民间渐渐改称大法寺为八王寺。2005年,八王寺残破不堪的大雄宝殿被拆除,相关部门在原址附近重新修建钢筋水泥建筑的大法寺,原大雄宝殿的旧材料被沈阳建筑大学收集到一起,在新建的浑南校园一角复建,命名为八王书院,让我这个好奇者还可以一窥八王寺大雄宝殿的大致模样。八王书院里现在陈列着建筑大学教授精心创作的自隋唐至太平天国期间近600位中国历代状元画像,那些状元我当然一个都不认识,只知道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会读书、最会考试的一些人,学而优则仕,这些状元多数曾经为官,在历代皇权的威压下施展过手脚。把他们的画像陈列在这里,至少对校园里的学子应该是一种激励吧。

  这里有“十王府”。沈阳老城曾有清朝初年建造的十一座王府,几百年岁月流逝,那些王府绝大多数已经看不见深院高墙,只在《盛京城阙图》上还可以找到当年多个王府的位置,在今天的沈阳地图上还可以见到若干跟王府有关的街道名称。豫亲王多铎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镶白旗的旗主,在努尔哈赤诸子中王位列序第十,民间称他十王爷,他的王府称为十王府。进入我眼帘的“十王府”是古朴的具有满族特色的四合院建筑,整体建筑材料来自已经拆迁的建筑大学老校区。四合院青砖灰瓦,原色木质窗棂,木头大门上挂有蓝底白字的老门牌,“九门路 十王府后巷 18-1”,我猜这应该是十王府在沈阳城里曾经的位置标识。在新建筑林立的校园里,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老院子与整体环境并不违和,这里是建筑相关专业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好地方。隆冬季节,十王府的大门紧闭,门前只有我一个慕名参观者。我环绕四合院,以蓝天为背景,尽量避开周围的现代建筑,拍下老房子的空镜头。

  这里还有“盛京施医院”。盛京施医院始建于1883年,由苏格兰教会传教士司督阁创建,最早的院址是小河沿地区的几间破旧民房,因地处盛京,免收病患全部费用,故称“盛京施医院”。盛京施医院是西医进入东北的第一个落脚点,开创东北西医诊疗先河。司督阁在沈阳工作40年,1923年退休回英国。盛京施医院后来曾更名奉天医科大学、辽宁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等,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培养了大批医学英才;1949年后并入中国医科大学,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年,适逢盛京施医院建院120周年,复更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下设3个院区,如今是东北地区著名的医疗机构之一。盛京施医院几经损毁又重建,现存的盛京施医院老楼建于1910年前后,是具有浓郁民国风格的砖石建筑,位于辽宁省肿瘤医院院内。2010年,沈阳建筑大学在新校区整体复建了这幢老建筑,用途是校医院。灰楼砖,绿窗棂,造型典雅大方的“盛京施医院”虽偏居校园角落,相信来这里看病取药的师生都能记得这座灰楼的不凡来历。

  “保护历史建筑,建筑学府应当成为社会的典范”。3座能让我想起沈阳历史的建筑在校园的一角悄然为邻,走在这些寂静的老房子周围,我想到一位当年校园建设者的上述话语。在这座校园里,与老沈阳有关的元素还有很多,比如东北大马路、青年大街改造过程中替换下来的路边石;比如浑南大道修建过程中留下的老树根;比如沈阳重型机器厂金工车间拆迁下来的钢梁;比如校园里的“五里河记忆”景观:这里有五里河体育场的钢梁和足球场门柱,飘扬的6面国旗,代表着当年涌入体育场的6万名观众,从拆迁的五里河体育场运来的11个座椅高低错落摆放,组成一支凝固的“足球队”,让目睹者瞬间忆起五里河体育场当年的山呼海啸,那属于中国足球的光荣时刻……在与图书馆相邻的建筑博物馆里,自《盛京城阙图》开始的不同时期的沈阳老地图,珍贵的不同时期的沈阳城市建设对照图片,都让我回想起这座城市的纷纷往事,让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这里甚至有稻田地。沈阳历史上,浑河南岸曾有大片稻田,建筑大学建新校区时,有意保留了一些原有的稻田地。春种秋收,稻花飘香,人类的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学习设计、建造人类房屋的莘莘学子,当他们有机会设计建筑方案、起高楼、建大厦,校园里隐隐的稻香会不会给他们的心底抹上珍惜自然的底色?我们的时代不缺高楼大厦,农耕田地渐渐后退,但我们不应该忘记田地是人类之本,毕竟我们和子孙后代都要吃饭。

  校园半日游,穿越600年。这是我第二次游览这座校园。第一次是来看崭新的建筑,这一次是专门来看老房子。旧与新,各有理由,各有韵味,代表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

5亿春鲍上市
5亿春鲍上市
2025-04-13 15:37:19
一城春色半城花
一城春色半城花
2025-04-13 15:37:38
她知道我呕吐的原因
她知道我呕吐的原因
2025-04-13 15: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