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银幕的​不解之缘
更新于:2025-04-13 10:47:15

本文转自:宁波晚报

在光影交织的世界里,一部《哪吒2》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国界,火遍了大半个地球。这部影片的成功,不仅仅是编导才华出众,更离不开现代放映技术的加持,它让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而我,与银幕的情缘,则要追溯到一个更加遥远的年代。

想当年,我曾是一名电影放映员。这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初,尚未普及的电视机说起。那时的电视传播是模拟信号,因基站少又无网络,发射与接收信号都较弱,使得图像不稳定,声音缺层次,加之显像管尺寸小,观看效果很一般。尽管如此,公司俱乐部播放电视,还是人头攒动,争先恐后。

一天,我偶然发现储物间里有一台16毫米电影放映机,正在我琢磨机器时,平时喜欢看电视的潘经理,围着放映机转了一圈后,对我说:小年轻去培训一下,回来放电影吧!没几天,我就拿着单位介绍信,去了地区电影放映公司,报名参加了放映员培训班。当时的电影胶片片基,是由醋酸纤维素或聚酯材料制成,一部电影有2/3千米长,分五/六卷铁盒分装,供运输和跑片之用。由于电影胶片成本较高,因此,对它的使用和保护要求十分严格。放映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放电影的情形。那天下午开始,办公室电话响个不停。问的最多的“今天放什么电影呢?”“这电影好看吗?”“晚上在哪放电影啊?” ……

那天我提前吃了晚饭,把放映机、幕布、音箱等弄到操场,有些员工已早早地到了。于是争着上来帮我,有的吊幕布挂音箱,有的找电源铺电线,而我则专心地调试着机器……

天终于暗下来,电影开演了。片名《小兵张嘎》……现场一片平静。只有黑白画面在银幕上明暗不停地变幻,不时胶片上的划痕像下雨般地往下滑走,还有那旧片磨损带来的光电转换,产生的忽强忽弱的声音。尽管如此,观众看得非常认真专注,就像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

当影片出现嘎子哥(安吉斯,蒙古族,1950年—)机智勇敢斗鬼子的镜头时,观众们纷纷喝彩称赞;对肥头大耳的翻译官在鬼子面前表现的一副汉奸奴才相,有的观众表示出无比愤恨。

电影顺利放映终结。此时的观众纷纷离场了。

夏天的夜,无风且热。此刻的操场,留下的只有我和银幕。

随着后来工作的变动,虽不再做放映工作了。但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我对电影仍怀有深深的记忆和情怀,对电影的喜爱与兴趣一直保持不变。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等,通过电影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意。而放映员的每一次播放,都是一次艺术体验,并感受到电影中的情感、故事和美学等,这种体验使自己对银幕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依赖。

久而久之,凡有关电影的那些事,我的关注度不断地增强了。范围包括上映新片,剧透内容,名导名片,知名演员等。在多媒体尚无,出版物匮乏年代,自己还订阅了《大众电影》 杂志。当新片公映,还会走进影院一睹为快。从《红灯记》等八部样板戏电影,到那时少有的进口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南斯拉夫电影《桥》以及现代超级大片美国的《世纪大战》《阿凡达》 几乎必看不漏。今年春节档国产电影《哪吒2》连续观看了三遍。对一些特别有感悟的影片,闲来还提笔写些电影评论,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加过几次影评比赛并获了奖。

如今世界进入网络化的时代,电视与网媒快速发展,影视作品充满荧屏。尽管如此,电视荧屏与电影银幕相比,二者播映效果既各有特色,也各有春秋。

以电影为例,目前电影的拍摄制作与播放,已不见胶片的踪影。全面采用了电子数码技术。银幕观看尺寸超大 ,有的巨幕占影院的近两分之一宽,而色彩饱和,音效逼真,氛围感十足。这是电视无法比拟的。将《哪吒2》的整体影视效果,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是该片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我期待着,未来的银幕,将继续展现属于电影的精彩与辉煌!

延安机场新增4条航线
延安机场新增4条航线
2025-04-03 03: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