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学运动
更新于:2025-03-25 12:14:17

本文转自:安庆日报

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运动除了可以增加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及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外,还可以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有助控制血糖,改善心、肺功能。运动好处多多,那么以下要点,糖尿病患者你要掌握:

运动治疗前请咨询糖尿病专科医师或护士,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运动。

运动前进行疾病控制情况检查、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筛查、心血管风险评估等,有助于保证运动治疗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运动前的适宜血糖值应在5.0—13.9mmol/L。

以下情况禁止参加中等及以上强度运动:血糖超过16.7mmol/L,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等急性并发症,血糖时高时低,波动幅度较大,合并急性感染、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如严重心律失常和一过性脑缺血作等、严重肾病、增殖型视网膜病变。将病情控制稳定后,经医师评估方可逐步恢复运动。

日常生活中要进行柔韧性训练和平衡训练,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柔韧性训练可采用静态拉伸的方式,每个动作拉伸10—30秒、重复2—4次、时间累计60秒,多个部位练习时间总计<10分钟,每周2—3次。平衡训练可做单脚站立、足跟对足尖“一字走”、身体摆动“不倒翁”练习、平衡锻炼操等,练习动作由易到难。同时,增加日常生活活动,如步行、骑车、外出购物、做家务等;减少静坐,连续静坐时间不超过30分钟,每30分钟可以进行不同强度活动1—5分钟。

运动前准备。运动前穿宽松的衣裤,柔软的鞋袜和合脚的运动鞋,并注意检查皮肤和双脚。可穿戴设备如心率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计步器等,有助于提升运动依从性和安全性。

运动时间和方式。每周进行至少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运动3—7天,每日持续或累计运动时间30—60分钟,有氧运动间隔不应超2天。运动前可进行5—1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或原地踏步等,如无不适,再行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车、太极拳等。平时身体素质较好者可行较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包括有氧健身操、快节奏舞蹈和篮球等。无论运动前血糖处于何种水平,任何类型较大强度的运动都会因肾上腺素和胰高糖素等反向调节激素释放而使血糖升高,所以可以通过监测餐后2小时(运动后)的血糖水平来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运动时最佳心率为(170-年龄)次/分,但并非绝对。运动结束行10分钟左右的整理运动,如弯腰、踢腿等,让心率恢复比平静状态的时候高10—15次/分钟。

如果没有禁忌证,应每周行2--3次抗阻运动,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

抗阻运动要间隔≥48h方可再次进行,可以采用健身器械、哑铃、杠铃或身体自重训练等方式,从中等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至较大强度。锻炼部位应包括上、下肢、躯干等主要肌肉群,每个肌肉群练习2—4组,每组重复10—15次。同一肌肉部位训练,至少间隔1天。对于老年人和无规律运动习惯者可以从低强度开始。

运动时机选择。自第一口饭记录时间,餐后1小时后运动。餐后运动可以有效消耗能量,保持血糖的正常水平。尽量避免晨练和餐前运动,如果晨练或餐前运动时应先摄入10—30克碳水化合物,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运动项目选择个体化。可根据自身病情、年龄、喜好及身体的承受能力等选择合适运动项目,并对运动计划适时调整。运动中若出现任何不适,如心慌、胸痛、气短及其他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必要时及时就医。当合并超重或肥胖,制定运动方案时应结合减重方案。出现过运动相关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应结伴运动,随身携带葡萄糖片、糖果、饼干等预防低血糖的食物和急救卡。无论运动前血糖处于何种水平,任何类型较大强度的运动都会因肾上腺素和胰高糖素等反向调节激素释放而使血糖升高。运动前、中、后要注意适量补充水分。(作者单位 宿松县中医院针灸科)蔡成红

服务窗
服务窗
2025-04-06 03: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