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考上重点高中意味着已经有一只脚踏入大学的校门,家长和学生都会为之欢呼雀跃。但现在,重点高中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它不过是提供了一张高水平竞争的入场券,至于最终能否在大学录取的“决赛”中取得好成绩,依然充满变数。
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主要在于重点高中的录取比例大幅提高,以及中考成绩的“含金量”逐年下降。过去,全县可能只有一所重点高中,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有限,仅四个班级的名额让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显得尤为珍贵。而如今,县中的重点班扩招到了十八个班级,加上越来越多学生选择进入市区重点高中,整体人数翻了五倍不止。换句话说,放在过去,仅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如今也能进入重点高中。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种教育资源扩张的好事,给更多学生提供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但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现在的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虽然看似水涨船高,实则是因为中考难度降低了不少,而校外补课、题海战术盛行,让部分学生的成绩被人为“抬高”,无法真实反映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很多孩子在初中阶段通过高强度训练获得了亮眼的中考成绩,可真正进入高中后,能否继续保持竞争力则是未知数。
在重点高中里,学生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有一类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鸡娃”战术下成长,初中时课外补习不断,成绩一骑绝尘,但他们的学习动力很可能是建立在外部压力之上的。一旦到了高中,父母的推力减弱,课程难度骤然上升,他们的后劲不足问题便暴露出来。另一类孩子则是靠自身学习能力脱颖而出,他们将考入重点高中视为一次普通的挑战,对未来的目标更加长远,高中三年对他们而言只是“热身赛”。还有一些学生属于“中庸型”,他们或许在中考时的成绩不错,但高中阶段的自我驱动力和竞争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决定了他们能否走得更远。
如果说,以前的重点高中意味着大学的敲门砖,那么如今的重点高中不过是让学生进入一个更加激烈的赛道。进入重点高中,并不意味着未来一定能考上985、211,甚至不意味着能稳妥进入本科院校。高考的残酷竞争仍然在那里,只有真正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不仅如此,现在的大学录取和过去相比,也有很大的变化。以前,家里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往往会成为亲朋好友间的谈资,家长也会引以为傲。但现在,哪怕孩子考上985、211,家长们的态度也趋于低调。并不是因为高等教育贬值,而是社会竞争更加复杂,大学生就业环境也远没有过去那么乐观。互联网时代,学历虽然仍然重要,但已经不是成功的唯一指标。
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充斥着许多唱衰高等教育的声音,比如“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技校生收入超过本科生”,“考不上高中也照样能赚大钱”等等。这些言论乍听之下似乎有几分道理,毕竟确实存在个别技校毕业生创业成功,收入远超普通本科生的案例,但以个例来概括整体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从整体数据来看,学历依然是决定就业起点和未来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占据优势,尤其是在国企、外企、公务员等竞争激烈的岗位,学历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社会的竞争本质上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哪条路是百分之百通往成功的捷径,但学习仍然是改变命运最稳妥的方式之一。重点高中不再意味着稳进大学,大学文凭也不再意味着稳定的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更好的教育就会有更好的出路。对于每一个正在奋斗的学生来说,真正的竞争,永远是靠实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