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博物馆,孩子累喊腿软,回家却说要为国种棵树
更新于:2025-04-12 01:54:23

春天的风像个调皮的孩子,轻轻撩拨着田野间的草儿,带着花香和泥土的气息,催着人往外跑。这不,泰安黄前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趁着这大好春光,跟着老师们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踏青实践活动。说是踏青,其实远不止爬山看景那么简单。这次活动,孩子们既走进了大自然,也走进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文化课,甚至是人生课。

清早,太阳刚从山头探出半张脸,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小学生,一个个背着小书包,脸蛋红扑扑的,像熟透的苹果。带队的老师站在队伍前,嗓门洪亮,叮嘱大家注意安全,讲纪律,还顺带提了提这次活动的目的——不是光为了玩,而是要通过走走看看,了解家乡的根,感受祖国的魂。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小眼神里透着好奇和期待。出发前,老师拍拍手,笑着说:“咱们今天得拿出点吃苦耐劳的劲儿,像小战士一样,行不行?”底下齐刷刷喊:“行!”那声音,脆得能把天上的云都震散。

队伍出发了,孩子们排得整整齐齐,沿着乡间小路往前走。路边是刚冒芽的麦田,风一吹,绿浪翻滚,像在给孩子们鼓掌。没走多久,有人开始小声嘀咕:“这路咋这么长啊?”可看看身边的小伙伴都在咬牙坚持,抱怨声又咽了回去。到了半路,老师停下来,指着远处的一片老房子说:“看见没?那可是咱们黄前镇的老街,以前啊,多少故事都发生在这儿。”孩子们瞪大眼睛,想象着老街上的热闹场景,疲惫好像也少了几分。

第一站是当地的博物馆。别看这博物馆不大,里面却装着几辈人的记忆。孩子们一进门,就被墙上挂着的旧农具吸引住了。犁、锄头、纺车……这些东西,平时在课本里也就是几行字,可真摆在眼前,感觉就不一样了。讲解的老师是个慈眉善目的老伯,嗓音慢悠悠,讲起这些老物件来却像在说自家的事儿。他指着一把磨得发亮的镰刀说:“这玩意儿看着不起眼,可过去咱们的粮食全靠它收回来。哪像现在,机器一开,哗啦啦全搞定。”孩子们围得紧紧的,有人还伸手摸了摸,像是想从那冰冷的铁器里摸出点当年的温度。

老伯又带着大家去看粮食的展区,摆着几袋子稻谷和玉米,旁边还有个老式的石磨。老师让孩子们试着推了两下,结果没推几圈就累得直喘气。一个小男孩擦擦汗,咧嘴笑着说:“这也太费劲了!怪不得我奶奶总说粮食金贵。”老伯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一粒米,得从种到收,费多少心思你们知道不?下回吃饭,可别剩饭啊。”孩子们使劲点头,小脸上写满了认真。这场景,让人想起那句老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可不是空话,是从地里长出来的真理。

博物馆的另一边,是个革命历史的展区。这里气氛严肃了不少。墙上挂着黑白照片,照片里的人穿着粗布衣服,眼神却亮得像星星。老师讲起了当年的故事:那些为了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日子过得苦,可心里的火从来没灭过。一个小女孩听得眼睛红了,低声问:“老师,他们为啥不怕死啊?”老师顿了顿,回答:“因为他们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好,信咱们的国家会站起来。”这话不长,却像一颗种子,悄悄种在了孩子们心里。

展区里还有个破旧的军用水壶,壶身上全是划痕。老师说,这是一位烈士留下的,里面装的不是水,是信念。孩子们凑近看,恨不得把每个划痕都记下来。出来时,一个小男孩攥着拳头说:“我长大了也要做有用的人,不辜负他们!”这话说得稚嫩,却真诚得让人鼻子一酸。你说,这不就是传承吗?不是喊口号,而是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离他们并不远。

中午,队伍在田野边休息,大家席地而坐,啃着自带的干粮。老师讲了个笑话,说当年红军长征,馒头都能当宝贝,现在咱们吃得饱,还能挑三拣四,是不是得知足?孩子们哈哈笑,可笑完又若有所思。吃完饭,有人提议唱首歌,挑来挑去,唱了首《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在田野间飘荡,稚嫩却嘹亮,连路过的老农都停下脚步,笑着竖大拇指。

下午的行程是爬山。山不高,可对这群小家伙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考验。半路上,有个小胖子累得直喊腿软,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哟,这就认怂啦?想想刚才博物馆里那些先辈,他们爬的可是雪山!”小胖子一听,咬咬牙,又迈开了步子。到了山顶,孩子们累得满头大汗,可看着脚下的田野和远处的村庄,一个个又乐开了花。老师指着山下说:“这就是咱们的家乡,漂不漂亮?”孩子们异口同声:“漂亮!”那骄傲的神情,活像在夸自己的家。

活动结束后,老师们聚在一起商量,说以后还得多搞点这样的实践课。毕竟,书本里的知识是死的,真要让孩子们懂,得让他们走出去,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心感受。这话说得在理,教育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吗?不是光往脑子里塞东西,而是让心和世界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