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的课桌椅还没来得及换新,教育理念却已经“换了好几茬”。
过去那种老师手持教鞭,讲台上一拍桌子全班鸦雀无声的时代早就成了历史课本里的注脚。如今,随着法治观念的普及和对学生权益保护意识的提升,体罚和各种“变着花样”的变相体罚早已被明令禁止。这一转变无疑是一种进步,是文明社会的标志。
可问题也随之冒了头,而且不止一个。许多一线教师直言,现在的教室像菜市场,讲台变成“演讲台”,而不是“管理台”。不少学生仿佛从动画片里走出来的一样,有无限的“技能点”和“戏精属性”,对课堂纪律视若无睹,仿佛在参加综艺节目,惩罚不敢碰,管教不能多说。一句“你打我试试,我让家长投诉你”,成了有些孩子的护身符。
在某地一所普通中学里,一名男生在课堂上公开玩手机,老师上前制止,他却满脸轻蔑:“我爸说了,学校敢动我一下,他就找教育局。”更离谱的是,后来班主任找家长谈话,家长反倒倒打一耙:“你一个老师怎么能干涉我儿子的自由?”整个过程就像一场荒诞剧,老师在前面认真“演”,学生和家长在后头“飙戏”。
如今很多老师感慨,自己每天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扮演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和事佬、甚至“保安队长”。不敢说重话,不敢盯人太久,生怕一不小心又成了“新闻人物”。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缺了该有的边界感,久而久之容易心生侥幸。
原本该是最受尊敬的职业,如今却常常陷入“干多错多、干少错少、不干不错”的尴尬处境。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有些做法“走偏了”。一味强调保护学生,却忽视了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权。更尴尬的是,当前的教育制度对“问题学生”的处理机制也模糊不清。
比如,有的学生长期扰乱课堂纪律、带头起哄打架,老师多次上报,学校却迟迟不给处理结果。原因很简单:怕惹事、怕上热搜、怕被舆论攻击。说白了,就是怕麻烦。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光让老师寒心,也让其他同学看在眼里:原来捣乱了也没事,那我也来一把?
事情一多,老师就难免心累,管理力度也逐渐松懈。久而久之,班级变得散漫,纪律形同虚设。
有人会说,国外也推崇“快乐教育”,人家怎么就能把学生教得既守规矩又积极主动?这话听着没毛病,但得放在现实里掂量掂量。国外很多是小班教学,一个班十几二十个人,老师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而我们这边,一个班动辄五六十人,甚至七八十人。一个人站讲台,底下几十张嘴、上百只手,你说靠啥管住场面?
更糟的是,当前的政策对学校也“束手束脚”。学生无论怎么捣乱,学校不能随便劝退,老师也不能惩戒。一些家长呢,又太过“护犊子”,哪怕孩子确实有错,也第一时间质问老师:“你怎么敢说我孩子?”于是很多老师干脆选择“忍”字当头,只管上课,别的别碰。
教育应该是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迁就孩子的任性。一味地放纵,只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真正的爱,从来不是纵容,而是设限。在规则中成长的孩子,才能明白什么是底线,什么是责任。
以某地一所初中为例,曾因长期缺乏有效的纪律管理,导致几个年级同时出现“课堂失控”。后来学校成立了“行为规范干预小组”,由副校长牵头,专门处理屡次违规的学生。不靠体罚,也不靠骂人,而是通过一对一的行为辅导、校园劳动、家长联动等方式进行管教,成效显著。
这说明,对学生进行适度、合理、合法的教育干预,是完全可行的。而不是简单地“放养”,更不能一味追求“零冲突”就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老师。
学生有学生的成长过程,老师有老师的职责界限,家长有家长的监管义务,学校有学校的制度保障。这四者缺一不可。一旦出现某一方“掉链子”,问题学生就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整个教育环境也会变得浮躁不堪。
当然,时代确实变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早就不是从前那个“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年代了。现在的孩子更有主见,也更注重自我表达。但这并不代表可以没规矩、无底线地“放飞自我”。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有边界感的人。这条路,不该只有甜言蜜语,也不能只靠“画大饼”。有时候,一记敲山震虎的“提醒”,远比十句赞美来得有效。
家长也该换换脑子。别总以为孩子犯错就是别人挑事,自己孩子天生无瑕。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别人家的错”。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家长,不是老师。老师最多陪跑十几年,家长才是孩子一辈子的引导者。
学校呢,也该有制度的“牙齿”。对于屡教不改、影响他人的学生,必要的校规、纪律措施不能缺。该引导就引导,该惩处就惩处,不是体罚,更不是羞辱,而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不怕问题出现,就怕对问题视而不见。孩子要长大,教育也该真正“硬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