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城举办了一场教育系统人才招聘会,去看了看,发现气氛虽然不算热烈,但门槛可真不低,哪怕你是名校毕业、满身才华,没有硕士帽子也只能在场外晃悠。像省实验中学这种“明星”学校,大多数岗位直接标明要博士甚至博士后,硕士只是“勉强可以一试”,至于本科,那压根就不在考虑范围。
不是说随便看看就能体会深意的,这场招聘会给人的感觉就像高考填志愿时选项全都“超纲”,一眼望去,全是硕博高人坐镇。从数据上看,整场招聘中,没有一个岗位为本科毕业生留口子。这架势摆得很明显——没有研究生学历,连门槛都摸不到。
这种高学历的趋势,并非省城独有。就拿咱老家地级市来说,每年都搞所谓的“精英计划”招聘,要求直指985或211高校的硕士生,还必须是党员、得是学生干部。这些人一旦上岸,不仅能享受编制保障,还能在各区县轮岗锻炼一年,之后分配到市级单位工作,待遇稳得很,日子过得顺。
所以说,每年都有成批年轻人挤破头去报名,队伍里挤得像春运买票那会儿。但你往深里想一想,这样的趋势,真的合理吗?一个岗位,一个“门槛”,看似是在选拔精英,实则正在悄悄排挤一大波有实际能力但学历不够“体面”的人才。
这几年,只要你留心就能发现,各地的事业编考试对学历要求是一年比一年高。以前还有专科岗位,如今大多数像样点儿的职位都标明“硕士研究生以上”,这让那些努力四年读完本科、想着稳定工作的年轻人一瞬间像被泼了冷水。公务员考试勉强能算是留了口“缝”,部分乡镇基层岗位还接受专科报名,但数量少得可怜。
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种“高学历通吃”的局面?学历高固然是优点,但真的适合所有岗位吗?博士后去教初中,难道不是“屠龙刀削苹果”吗?一边是教育资源的积压,一边却是科技人才的空缺。这种不对口的安排,长远来看,不但耽误了个体发展,也可能掣肘整体进步。
很多年轻人读完硕士、拿了博士,转身就涌进体制,追求的是一份“铁饭碗”和稳定生活。有网友说,现在博士进中学、硕士守窗口,实打实成了现实。表面看是高质量就业,背后却埋着一个大问号:高学历到底该服务于哪里?
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厚积薄发的创新能力,是对问题的持续钻研。如果一大批科研人才全都为“编制”妥协,潜心科研的队伍从何而来?我们在谈创新、谈核心竞争力时,就该想想,怎么让人才发挥真正价值,而不是让他们埋头改作业、带家长会。
历史上,咱们的祖先可从没怕过“没路子”。四大发明、医学典籍,那可都是前人用脚走出来的经验。李时珍翻山越岭找草药,不靠文凭靠的是实干精神。结果到了现代,很多人看着《本草纲目》都说我们在“吃老本”,这不就印证了人才使用上的“错配”吗?
而今国家提倡科技自立自强,呼吁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战线。可现实却是,华为这样的科技企业招聘时屡屡“捡漏”,技术岗一边缺人,一边却没人报。这就像农忙时节田里没壮劳力,全窝在办公室修花名册,问题出在哪儿,不是一目了然吗?
说到底,学历是一块敲门砖,不该成为唯一的通行证。岗位选人,更该看能力、看匹配度。让博士去搞科研,让硕士深入技术,让本科进入应用,一人对一岗,各自发挥所长。否则,“高学历低匹配”的现象越演越烈,人才既用不好,也留不住。
有人说,这是学历贬值,其实不如说是岗位设置不合理。一个中学老师岗位,真要博士才称职?一份窗口工作,非硕士不能胜任?只盯学历不看实际,那和穿名牌鞋子却不走路有什么分别?
有些考生毕业前几年就开始准备公务员、事业编考试,家里人更是投入大量精力、金钱陪跑。他们不是不优秀,而是在当下这个“学历至上”的环境中,找不到别的出路。体制内成了唯一看得见的“安全岛”,却也是现实的妥协。
而真正需要高水平人才的科研院所、技术部门,反而因缺少激励机制和资源保障,难以吸引人留驻。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人才政策再不调整,优秀的人要么“沉潜”基层,要么“消磨”热情。
这次招聘会,只是冰山一角。当博士扎堆中学、硕士拥挤机关,我们或许得重新问一句:我们的人才,到底该去哪儿?要怎样才能让“才尽其用”不只是句口号,而是真正落实在每一个岗位上?
眼下这场招聘风波仍在继续。不少人还在权衡,是去报岗位,还是继续深造。选择本没错,但方向得有人引,不能让一纸学历决定一生发展。希望在未来的招聘现场,不再看到“只有硕博能进”,也能有一席之地给那些本科学子,让他们的努力也不被现实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