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相约洛阳来客 看到历史面容
129件(套)出土陶俑正在嘉兴博物馆展出
N晚报记者 黄 烨 通讯员 豆丽丽
图片由嘉兴博物馆提供
本报讯 从汉代的百戏盛况,到唐代女性的自信华贵;从魏晋的秀骨清像,到丝路驼铃的文化交融,陶俑不仅是古代匠人对生命的礼赞,更是洛阳这座千年古都作为华夏文明交汇地的生动见证。
3月28日,由嘉兴博物馆(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和洛阳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历史的面容——洛阳地区出土汉唐陶俑展”在嘉兴博物馆北馆区一楼东展厅正式展出。
本次展览是洛阳博物馆与嘉兴博物馆(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首次合作、交流的展览,分为“穿越的角色”“绝代的风华”“远方的来客”“灵魂的卫士”四个篇章。展览共展出陶俑12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28件(套),涵盖象征仪卫、侍从、仆人、演员、武士以及灵魂的守卫者等各种社会角色的俑。
“死亡并不意味着毁灭,而是彼岸生活的延续。”嘉兴博物馆(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古人眼里,墓葬是死后的居所,在地下世界也要营造一个永恒的家。俑代替人殉后,摆脱了真人的束缚,发展出多样的形态。墓主需要各种角色的陪伴,这一类陶俑所模拟的是各种家居、家臣的角色,有杂技、乐舞、侍者、护卫等,为墓主准备生活所需。
穿越千年岁月,参观者也可以通过展览看到洛阳的绝代风华。洛阳作为唐代的帝国东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武则天在此称帝。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社会地位较高,女子参政、着男装胡服、骑马驰骋成为风尚。唐代女俑以其丰满的体态、精致的服饰、细腻的妆容、生动的姿态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其独特风韵。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从此开通。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成为连接东西、汇聚八方的国际性大都会。北魏在洛阳建造崦嵫馆和慕义里,专门安置西域诸国使节和商贾。唐代时期丝绸之路更加畅通,洛阳居住着大量外国人。汉代起,胡人形象便常出现在墓葬中,到了唐代,这些形象更加丰富而生动。胡人、骆驼、西域良马都是唐代匠师表现的对象,无论数量还是艺术价值,都达到了顶峰。
《礼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古人埋葬逝者,希望墓葬封闭之后不再有人开启,也不希望墓主的灵魂受到侵扰。各种镇墓驱邪的措施中,最直接的是放置狰狞可怕的镇墓兽、镇墓神明,古人认为这些怪异的、令人生畏的形象能为墓主带来安宁。这些虚构的镇墓俑形象展现出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时光流转,千年风骨犹存。当我们驻足于这一尊尊陶俑前,指尖仿佛能触碰到历史长河中沉淀的温度,耳畔依稀回荡着盛世洛阳的繁华之声。
展览将持续至6月18日,感兴趣的市民不要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