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辐射就像一个神秘又可怕的 “幽灵”,一旦提及,不少人都会眉头紧皱,心生畏惧,仿佛它是洪水猛兽,避之不及。走在大街上,要是听到有人在讨论辐射,旁人往往会不自觉地竖起耳朵,眼神里透露出担忧。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大家对辐射缺乏深入的了解。就如同那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所说:抛开剂量谈伤害,那可就有些不切实际了。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如同置身于一个 “辐射场” 中,不过别慌,这大多是自然辐射。当我们仰望星空,来自浩瀚宇宙的射线正悄然穿过大气层,洒落在我们身上;脚下的土壤,看似平静,实则也在默默释放着辐射;甚至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从田间的蔬菜到餐桌上的肉类,都可能带有一定的辐射剂量。据科学研究表明,这些自然辐射剂量大致在 2.4 - 3mSv(辐射剂量单位)。除了这些自然背景辐射,现代生活中各类电子设备也在源源不断地产生辐射。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在众多辐射源中,医疗检查所带来的辐射,尤其是肺 CT 检查产生的辐射,可能是最为熟悉,也最让人担忧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肺结节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在医院门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患者神色紧张地走进诊室,手里紧紧攥着之前的检查报告,坐下后,便迫不及待地向医生询问:“医生啊,我这肺结节得定期复查,每次都要做肺 CT,这辐射对我身体伤害大不大呀?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肺 CT 会让肺结节癌变,这是真的吗?” 作为一名在公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临床一线奋战了超 40 年的主任医师,面对患者们这般忧心忡忡的模样,内心十分理解。但很多时候,过度担忧反而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就像背着沉重的包袱前行,身心俱疲。
那么,对于医疗辐射,到底该如何看待呢?其实,医学上有一个安全标准,一般建议将每年接受的医疗辐射控制在 20mSv 以内。以常见的肺 CT 检查为例,一次常规的平扫 CT 辐射剂量大约在 10mSv。不过,现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低剂量 CT 横空出世,它的辐射剂量仅为常规 CT 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也就是 1 - 2mSv,关键是,这么低的剂量却丝毫不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而增强 CT 或者 PET - CT,虽说辐射剂量相对较高,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突破 20mSv 这个安全界限。
了解了这些关键数据后,我们心里就有了底。对于健康的普通人而言,每年进行 1 - 2 次常规的检查,完全无需过度紧张。要是优先选择低剂量螺旋 CT,检查的次数还能适当增加。再看看肺结节患者,通常医生会建议他们 6 - 12 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算下来,一年做 1 - 2 次 CT 检查,这样的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而对于那些中高危的肺结节患者,可能需要 3 个月就随访一次,一年算下来要做 4 次 CT。但别担心,如果采用的是低剂量螺旋 CT,同样也是安全的。就拿我们医院的医生来说,为了自身健康,每年也会进行两次肺 CT 检查,像我,都快 70 岁了,一直坚持这样的检查频率,身体也并未出现任何异常状况。
还有一部分极高风险的肺结节患者,这个时候,就需要全面权衡利弊了。相较于病情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辐射造成的伤害就显得相对较小了。就好比在两条危险的道路中,我们只能选择危害较小的那一条。要是因为害怕辐射而延误了病情,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既然辐射剂量越小越好,那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降低辐射剂量呢?下面这些小妙招可要记好了。
首选低剂量 CT
低剂量 CT 绝对是降低辐射剂量的 “利器”,它的辐射量仅有常规 CT 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却能出色地完成诊断任务,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所以,在进行肺 CT 检查时,大家不妨主动和医生沟通,询问是否可以采用低剂量 CT。
主动告知医生病史
很多患者可能不知道,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及近期的检查情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你近期刚做过 CT 检查,再次就诊时,一定要把之前的检查报告带上,提供给医生。这样,医生就能根据你的过往检查结果,判断是否有必要再次进行 CT 检查,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少辐射暴露。
合理使用防护设备
在进行 CT 检查时,如果条件允许,患者可以穿戴铅围脖、铅衣等防护设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装备,可有着大作用,它们能够有效地保护我们身体较为敏感的部位,比如甲状腺和生殖器官,减少辐射对这些部位的伤害。
杜绝非必要检查
有些人一旦得知自己有肺结节,就陷入了过度担忧的状态,总是频繁地要求进行 CT 检查,恨不得天天都能知道结节的变化情况。但实际上,频繁检查不仅会增加辐射剂量,还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因为害怕就盲目地选择检查,只有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检查,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