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癌症都晚期了,却没有任何症状?医生给的这个解释让人信服
更新于:2025-04-06 02:29:12

“什么?!已经晚期了?可是我并没有什么明显不适啊,人也挺精神,不是说癌症患者都是有气无力,皮包骨的吗?你看我生龙活虎的,怎么可能是癌症?”徐叔今年62岁,退休之后生活潇洒,以前戒掉的烟酒又捡了回来,还经常与“麻友”通宵打麻将,日子过得好不舒服。

上周,女儿回家看望他,得知老爸生活作息紊乱,担心他健康出问题,好说歹说把徐叔拉到医院体检,检查报告出来后,徐叔被确诊癌症晚期,这让大家都吓了一跳。癌症发展到晚期却毫无征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为什么癌症到了晚期,却没有任何症状?

有很大癌肿的人很少,有很小癌肿的人则很多。有症状的肿瘤患者只是冰山一角,而无症状的则是水下的冰山,这是为什么呢?

—肿瘤位置隐蔽,症状不明显

例如鼻咽癌,早诊率极低,就诊时病人多属中晚期。这是因为鼻咽部的解剖位置隐蔽,内径仅为2×3.5厘米左右的长方体腔道。其后壁为颈椎,顶壁为颅底,有多组颅神经及重要动静脉经此出入颅腔。因此,在由大血管、颅神经包绕的弹丸之地的肿瘤难以被发现。又如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腹膜后间隙组织疏松,腹膜后肿瘤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无任何不适等感觉,隐蔽生长周期长。

—常发生转移,症状被混淆,未引起重视

这方面主要以老年人无症状的潜伏肿瘤较多,且很可能是肿瘤症状被其他老年性疾病所掩盖。如肺癌的咳、痰、喘症状可能被老慢支、肺气肿、慢阻肺等疾病所掩盖。肠癌的便秘症状可能被老年习惯性便秘所掩盖。骨肿瘤可表现为关节疼痛和骨质疏松,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年退行性关节炎或风湿病。颅内肿瘤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偏瘫,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中风。

2、癌症症状易被忽视,拿什么来发现它?

癌症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出现症状就宣告死亡即将来临。因此,早期发现成为降低癌症死亡的重点,即抗癌防线前移,将二级预防作为主阵地,希望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降低癌症死亡率或治愈肿瘤。

—癌症早筛很重要

例如,患有部分良性乳腺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或高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初潮较早及绝经较晚的女性,以及有乳腺癌家族史、肥胖、抽烟、酗酒者,均是乳腺癌高风险人群。据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2018.V3)推荐年龄≥25,<40岁的女性每1~3年接受一次临床手诊,年龄≥40岁的女性每年接受一次钼靶检查,以及必要时接受数字乳腺断层摄影。

吸烟、二手烟暴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及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暴露等是肺癌的危险因素。肺癌筛查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已有的研究证明用低剂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进行筛查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目前国际和国内均建议进行肺癌筛查。

引起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包括HBV感染、HCV感染、酒精摄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遗传代谢性肝病、或伴发2型糖尿病及黄曲霉毒素暴露等。根据肝癌危险分层,临床上多采用常规腹部超声及血清甲胎蛋白或联合AFP异质体3、异常凝血酶原等进行筛查,更进一步也会采用肝CT及MRI平扫和多期相动态增强成像筛查。

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包括: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等。对符合上述大肠癌高危人群特征的“一般高危人群”,建议从45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检测,每5年1次肠镜检查,直到75岁。

—不建议普通人早筛,但常规体检很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曾收集大量研究文献,对癌症筛检人群和非筛检人群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别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卵巢癌筛查、前列腺癌筛查、乳腺癌钼靶筛查以及肺部小结节筛查等,多项研究均显示筛查组与非筛查组癌症死亡率无差别。这提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癌症预后的有效性值得质疑,建议不要在健康人群中进行癌症筛查,并认为以病灶为中心的癌症“三早”缺乏实际意义。

仅针对癌症病灶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结果只是更多地发现惰性癌,而这些病灶如果不被发现、不予治疗,也不会影响人的健康。建议改进肿瘤筛查方式,只针对重点易感人群给予重点筛查,而不要对健康人群进行撒网式的筛查,健康人群多关注每年常规体检的结果,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三早”的优势。

3、癌症早诊早治很关键,但即便是晚期,也要采取有效控制手段

早在1981年国际抗癌联盟就明确指出:通过积极预防,可以免除1/3潜在癌症患者患病;还有1/3的癌症患者可以通过早诊早治而得到治愈;另外还有1/3癌症患者可以通过积极治疗后可能达到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效果。很多癌症在初期并无特殊不适,导致患者忽视,待发现时已成晚期,所以能够在早期发现癌症,尽早采取治疗,提高生存期,就是癌症筛查的意义。

但即便癌症发展到晚期,也不意味着就此听之任之,我们还是可以才去积极措施提高生存质量。除了常规药物止痛,遵守医生的健康指导和临床禁忌指导之外,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计划,运动强度无须太大,运动时长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避免过度疲劳。另外患者饮食以高蛋白、新鲜以及易消化为前提,采用多种烹饪方式,注重食品的多样性、色香味等,并和指定的营养师定期联系,根据患者的身体变化情况制定符合患者营养状况,减轻其癌症疼痛的饮食计划。

4、全文总结

癌症可以早发现,但绝对不能早恐慌;癌症应该早治疗,但权衡利弊很重要。因此,要以自然的心态应对癌症。抗癌运动任重道远,相信医学未来一定会带给人们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癌症晚期患者终末意愿依从性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 2020-12-05

[2] 《晚期宫颈癌放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21-01-22

[3]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的影响及效果》.中国医药指南. 2020-04-1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