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江门日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杜牧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凄迷哀婉、浸透忧伤的画面。细雨如织,泥泞满路,行人趔趄而行,心绪难平。
当一场雨被赋予了名字,它必定会带着宿命般的韵味,悠然降临人间。故乡的清明雨,从何时开始,又将在何时隐去?我已然忘记,只知道它总是与清明不期而遇。它不急促,也不沉闷,而是轻柔落下,如同一位知心朋友,在你不经意间悄然来访,又在你孤寂时默默陪伴,让你藏匿于内心深处的泪水,在这无声却深情的雨幕中得以肆意流淌。
在这样的雨季里,有一种花似乎更懂得人间的悲欢离合,那便是如约而至的桃花。它们或独自绽放枝头,或一簇簇争奇斗艳,粉红的花瓣上,点缀着晶莹的雨珠,犹如仙子遗落的珍珠,既娇媚又惹人怜爱。桃花的盛开与凋零,恰似人生的轮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宋代苏轼在《江城子》中曾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字字句句,道尽了多少人心中的痛楚与无奈。清明时节,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踏上那片静默的墓地。在那里,时间仿佛静止,空气中弥漫着哀思与庄严的气息,回响着对先人的缅怀与敬仰之声。众人分工协作,有条不紊。有的挥汗如雨清理杂草,有的小心翼翼擦拭墓碑,有的虔诚恭敬点燃香烛、献上祭品。而雨,依旧淅沥而下,如同忧郁的乐师,在为这个沉重而肃穆的仪式伴奏。
清明的雨,并非只有哀愁与思念,它也孕育着新生,也孕育着希望。辽阔的田野上,一丛丛新绿破土而出,万物在春雨的滋润下复苏、蓬勃。田间地头,农民们穿着雨衣,戴上斗笠,在细雨蒙蒙中俯身劳作,汗水洒下了,种子播下了,也种下了农人的希望。孩子们则不顾大人的劝阻,冲进雨中嬉戏打闹,裸露着双脚在田埂上奔跑,溅起一朵朵水花,孩子们的笑声响亮悦耳,在雨丝交织的天空下久久回荡。
清明时节,怎能少了青团的陪伴?青团由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外皮包裹着豆沙、芝麻或咸肉等馅料,色泽青翠,口感软糯。艾草是一种神奇的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味苦,性微温,灸百病。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如弹丸大小,每次吞服三五枚,再吃饭,治一切恶气。”可见,青团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一定的养生与药用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
除了青团,清明雨后的樱桃也格外诱人。它们像是一颗颗红色的宝石,安静地挂在枝头,引得孩子们垂涎欲滴。大人们则会拿着竹竿,轻轻地敲打树枝,让樱桃纷纷落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捡起樱桃,在衣服上搓几下就放进嘴里,那份甘甜与满足,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成为儿时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宋代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这样描述清明踏青:“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而在雨中踏青,则别有一番风味。儿时的我,时常看到人们或携家带口,或约三两好友,漫步于山间小道,采摘野菜,聆听鸟鸣,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此时,雨中的山,雨中的林子,雨中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朦胧而神秘的面纱,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当雨渐渐停歇,天空虽然依旧略显阴沉,但大地已被雨水冲刷得焕然一新。雨珠从树叶上滑落,滴在泥土中,滋养着万物;花朵也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鲜艳饱满,散发出阵阵芳香。此刻,望着雨后的世界,我心中已是一片晴朗,不禁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或许,这场雨已经带走了我们心中的部分哀愁和思念,让我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风浪与坎坷。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雨幕潇潇,清明又至。雨敲打着大地,也轻叩着心扉,人的一生,注定要面对无数场雨的降临。当我说出一场雨的名字,我更多的是思考它背后的故事与情感,更多的是提醒自己常怀感恩之心,勇敢接受一场雨带来的洗礼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