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突破极限,5万次重复训练背后竟隐藏着这样的秘密!
更新于:2025-04-07 11:10:08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屡屡挑战我们的认知,从能爬山、自己系围巾,到领跑马拉松,技术的突破让不少人对机器人的“酷炫”能力感到震撼。走进2025年,上海张江模力社区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仿佛成了国内机器人行业的一座灯塔,吸引着无数目光。这个位于张江的创新中心,不仅是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还汇聚了国内最齐全的人形机器人品类。

不久前,澎湃新闻的记者实地走访了这个中心。眼前的机器人和人类一样,似乎都在重复着“无聊”的动作练习。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机器人是不是太“单调”了?事实上,正是这种“单调”的训练,才让这些机器人一点点地向着更高的智能目标迈进。

在机器人训练的背后,是一场庞大的数据采集工作。每天,数据采集员要不断重复“抓取”动作,调整手臂的角度、力道、速度,每个细节都关系到机器人的学习进度。“抓”一个物体对人来说无比简单,但对机器人来说,每一个细微差别都会产生新的数据。为了让机器人学会“抓”,这些动作被重复了成千上万次。

杨正叶,国地中心的市场体系总监,向记者透露:若一个动作经过5万次的练习,机器人才能真正掌握如何“思考”这个动作,进而逐渐学会灵活适应新的任务和环境。就像是你学会了骑自行车后,不用再看着车把,也能自如地骑行。而这其中的每一份努力,都为未来机器人具备“思考”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每一台机器人都在不停地练习,哪怕是“踢足球”这种看似有趣的项目,也不过是在不断重复前进、后退、射门的动作。这些反复练习的动作,背后都有庞大的数据支撑——每个“踢球”的细节,都会让机器人在下一次做出更精确的判断。正因为如此,机器人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能够自我调整、不断进化。

如果你曾经认为人形机器人像科幻电影里的超级战士,那么你可能忽略了它们是如何一步一步从零开始构建智能的。在国地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都在与这些机器人的“共舞”,而每一个机器人,哪怕外表光鲜亮丽,回到训练基地,依然会像“青龙”人形机器人那样,进行枯燥的动作重复,进行着无数次的数据采集。

例如“青龙”这个被称为“流量担当”的机器人,它的身高达185厘米,体重大约80千克。这个全球首台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凭借其接近人类的外观和行动能力,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吸引了众多目光。可在训练场上,它与其他机器人并无二致,依然需要不断地重复学习和优化。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人形机器人不仅是单纯的“动作复刻”,它们正在通过不断积累和优化自己的数据,逐步具备自我进化的能力。比如,在抓取物品时,机器人并不是机械地照搬数据库里的数据,而是会根据不同物品的形状、大小、材质等因素,自主选择最合适的抓取方式。简而言之,机器人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抓取,它还在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自己的动作。

目前,国地中心的训练场地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的机器人和数据采集能力,预计在2025年7月全面投入使用后,每天将产生约5万条数据,这些数据将为机器人行业带来更大动力。随着数据平台的建立和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将看到更多领域的机器人逐步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