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有三怕:失业、掉队、跑不动马拉松
更新于:2025-04-10 03:25:54

上周朋友圈,一位年薪50万的朋友发了一张图:凌晨五点的街头,他身披号牌、头戴哪吒头套,准备起跑。

我随口问了一句:“跑马要花多少钱?”他笑着说:“别问,问就是一套装备一场旅行一个月吃土。”

原来,这场42公里的赛道,跑的不是距离,是钱包厚度和情绪价值。

01

近年来,马拉松火了。不光火在新闻里、社交平台上,也火进了每一个自诩“生活方式升级”的中产心里。

数据显示,仅上个月,全国就有超过20场马拉松赛事同时举行,30万人奔赴“出圈之路”。

但你以为跑步是全民运动,不用花钱?那你就太天真了。

报名是一道门槛。热门赛事一签难中,有人连续报了七八场,颗粒无收。

中签者被戏称为“跑马锦鲤”,甚至还出现了黄牛倒票,一张号牌能炒到2500元以上。

而你以为中签就万事大吉?不,才刚刚开始“花钱跑马”的征程。

首先是装备费。

一双碳板跑鞋1000+起步,智能跑表、压缩衣、防磨袜、能量胶、帽子墨镜腰包,都是“基本配置”。

别以为普通跑者能省装备,“好不容易中了一次签,当然要穿得专业点,才不白跑这趟”。

还有人为了在赛道上“出片”,凌晨四点化妆、穿显眼服饰扮财神、哪吒,专为摄影师镜头而战。

几百块一套造型衣物,几百块买下美图,最终“跑姿没赢,气质赢麻了”。

02

其次是旅行开支。

一旦抽中,马上化身“城市猎人”开启跑旅模式:机票酒店必须安排上,吃喝打卡都得不落下。

在厦门跑个马,报名费200元,机票2000多,住宿1000+,再加上海鲜、姜母鸭、土笋冻、足疗按摩,一趟花五六千轻轻松松。

去香港跑,顺便把澳门逛了回来,一周一万打底。你以为自己是在锻炼,其实是去给GDP做贡献。

哪怕你不出远门,近郊赛事也难逃“赛道割韭菜”:无锡马拉松期间,原价一百的酒店涨到千元,不愿多花钱的人,硬是在地铁沿线翻站点找房。

最离谱的是,为了省住宿钱,有人凌晨两点坐夜班地铁赶到现场,还得强撑着跑42公里。

更别说日常训练了。天气不给力?那就办个健身房年卡、约上私教,甚至加入高端跑团,年费几百上千,附赠“跑圈社交buff”。

03

有人回头一算,过去一年跑了8场马拉松,花费五万多,“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这些花销,品牌们比谁都清楚。

于是,你会看到马拉松的赞助商名单越来越豪华,从运动品牌、基金公司,到车企、保险、房产平台、9块9的咖啡,全都挤破头抢着亮相。

毕竟,围绕马拉松形成的,是一个高消费力、高情绪价值、高传播度的“中产消费场”。

而赛事主办方也不甘示弱。

武汉马拉松有小龙虾热干面流水席,柳州马拉松派螺蛳粉当补给,无锡更直接拿马拉松名额绑定购房补贴,打出“跑步送3万”神操作。

一场赛事不只是体育活动,更是一场地方经济刺激计划,甚至是城市品牌营销的舞台秀。

所有人都在马拉松里赚到了,除了那个出钱出力出汗、还要请年假来跑步的你。

04

马拉松,原本是全民参与的健康运动,慢慢变成了中产阶层的“理想生活秀场”。

它承载了社交的意义、自律的标签、自我成就感的回报,还有精英人设的构建。

但当“跑马”从锻炼身体演变为“自我投资”,甚至是“消费升级”,你会发现,它不再是一双鞋一段路,而是一门生意,一场情绪消费。

我们当然可以为兴趣买单,可以为热爱花钱,但也要记得,跑步的美,不在于炫耀,而在于出发。

42.195公里的意义,不该是滤镜下的精致照片,而是你真实跑过的每一步。

别让“跑不起”成为中产的又一焦虑,也别让马拉松,跑丢了它最初的自由和平凡。

奔跑吧,少年!
奔跑吧,少年!
2025-03-26 13:30:41
运动建议
运动建议
2025-03-26 14:37:38
运动中如何正确呼吸
运动中如何正确呼吸
2025-03-26 14:48:09
如何科学运动减脂
如何科学运动减脂
2025-03-26 14:5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