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温州都市报
教育,向美而生
——读《教育其实很美》有感
王丁丁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翻开刘可钦校长的《教育其实很美》,仿佛走进了一片教育的桃花源。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堆砌,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温暖的对话,以及那份对教育最质朴的热爱。刘校长用细腻的笔触,将教育的“美”娓娓道来,让我不禁掩卷沉思:教育之美,究竟美在何处?
一、美在书香浸润,师者如兰
刘校长在书中写道:“读书如呼吸,自然且必须。”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教师若想远离浮躁,唯有以书为舟,方能渡己渡人。过去一年,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每日读书半小时,摘录三两句触动心灵的句子。起初只为完成任务,后来竟成瘾般期待这段时光。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接触”;翻开《论语》,孔子笑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文字如清泉,悄然冲刷着我的教育观念。
如今,我的书架上多了批注密布的旧书,手机里少了无意义的碎片信息。更惊喜的是,学生开始好奇地问我:“老师,您最近又读了什么好书?”——原来,教师的阅读姿态,本身就是一堂无声的课。
二、美在以爱为犁,静待花开
书中那个“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的案例,让我想起班上的“刺头”小王。高一开学第一天,他就以“睡觉抗议”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曾气急败坏地拍过桌子,也曾深夜辗转反侧想过放弃。直到某天,发现他偷偷在作业本上画满军舰草图。
“喜欢海军?”我问。他愣了一下,点点头。
后来,我找来《世界海军史》放在他课桌里;周末带他去军事博物馆;甚至允许他把历史作业改成“甲午海战失败原因分析”……毕业时,这个曾让我头疼的少年,穿着海军制服向我敬礼:“老师,谢谢您没把我当废铁。”
教育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不过是在孩子心里埋下一粒种子,然后日日浇水,年年守望。
三、美在课堂如诗,生长有声
刘校长说:“好的课堂要像小提琴协奏曲,有激昂处亦有静默时。”这句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数学课堂。数学之美,本就在于逻辑的韵律与思维的绽放,而非单方面的滔滔不绝。
曾经,我总担心学生听不懂,于是反复强调公式、步骤,甚至提高音量“重点敲黑板”。直到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后小声问我:“老师,您能不能讲慢一点?我还在想上一步为什么能推出下一步。”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数学需要的不是声音的洪亮,而是思维的留白。
现在,我的课堂多了几分“沉默的艺术”。讲三角函数时,我会停下板书,问:“这个公式像什么?”有人说是波浪,有人说是心跳。证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前,我会给学生三分钟,让他们先猜猜结论。渐渐地,那些原本低头抄笔记的学生,开始举手说“老师,我有另一种解法”。
最动人的时刻,是某天讨论一道几何题。当我正准备给出标准答案,一个常沉默的女生突然说:“能不能把辅助线画在这儿?”全班安静了十秒——接着爆发掌声。那条“错误”的辅助线,竟开辟了全新的证明路径。
数学课堂真正的美,或许就在于:教师退后一步,逻辑向前一步;安静多一分,思维深一寸。当黑板上的公式不再只是符号,而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的密码,教育便成了最美的诗行。
合上书页,忽然明白:教育之美,不在塑造完美,而在发现可能;不在灌输答案,而在唤醒好奇。它藏在教师指尖的书香里,隐于学生眼底的星光中,更流淌在那些“不完美却真实”的日常里。
愿我们都能如刘校长所言——做教育的追光者,亦成为别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