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文学之路永不“尘埃落定”
更新于:2025-04-13 18:12:30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阿来作品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他的文学之路永不“尘埃落定”

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主要奖项获得者阿来,是中国当代文学标志性作家之一。昨天,阿来作品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全面深入研讨其作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阿来认为,研讨会题目“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就与他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体会有关。

阿来从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创作生涯已逾四十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机村史诗六部曲》《格萨尔王》《瞻对》等,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视角、诗性的语言、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广博的文化内涵而为人称道。“从事文学对我自己是一种建构和解放,我从文学中知道另外的世界,从事写作让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入。”阿来这样解释自己的写作。

阿来曾说,文学是为了给这个世界增加更多美好的教育,于是他用小说去怀念生与死、铁与血的浪漫,以诗歌为炬,照亮精神的高地,用散文带读者见花见草见万物。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把阿来誉为“大自然的人文伴侣”。他和阿来在室外散步时,常常走着走着阿来就消失了,仔细一看,他不是蹲在路边对着某朵花拍照,就是在端详某种植物。在交谈中潘凯雄才知道,阿来手机中保存的花花草草照片有几万张之巨,“这些花草,有的已经在他作品中有所呈现,有的恐怕还深藏于他庞大的创作计划之中。”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认为,阿来作品中所写的关乎人类深沉情感的部分,是最打动人的。在小说《蘑菇圈》里,阿妈每次都留下最大的蘑菇不摘走,别人以为她眼神不好,其实不是,她说山里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这些留给鸟吃。“摘蘑菇的动作像对待人一样,充满爱惜,轻轻抹掉表面的杂物放在篮子里。那些没有完全开放的小蘑菇,她还要用草遮起来,说着‘下次我不能再来看你了’。”

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印象深刻的是《四姑娘山行记》中的一个细节,牧民跟阿来说“这个牲口很有灵性”,阿来纠正“它不是牲口,它是马”。中午,阿来吃了烤土豆、午餐肉,剩下半张饼,给了马。张莉认为,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当“牲口”被置换为“马”时,代表作家对什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什么是人和动物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自然不是讴歌、赞美、书写的对象,自然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和家园。”

本报记者 徐翌晟

云冈石窟巡礼
云冈石窟巡礼
2025-03-28 06:34:10
2300年前的战国竹简
2300年前的战国竹简
2025-03-28 17: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