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点燃乡村教育新引擎
更新于:2025-04-14 14:47:45

本文转自:湖南日报

  鼓点激越,棕影婆娑。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舞蹈教室内,一群“00后”学生头戴棕丝面具,以灵动身姿演绎古老的瑶族“棕包脑”祭祀场景。湖南省“楚怡”教学名师李易深耕二十载,赓续学校创始人、著名教育家晏阳初以平民教育推动乡村建设的理想,以“非遗”点燃乡村文化振兴新引擎。 

  解码“非遗”基因,厚植乡土情怀

  “‘非遗’的根在乡村,魂在传承。”2019年,李易带领团队深入湘黔古道长塘瑶族乡老艾坪村,用手中的镜头记录濒危舞蹈形态,追溯文化源流,揭示其在瑶族族群记忆与文化传承中的深远价值;为了让“非遗”走进艺术课堂,2023年,李易联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发“非遗”数字教学资源,将传统瑶族舞蹈的艺术精髓以可视化和互动化方式融入舞蹈课堂,她将濒危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推动非遗保护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2024年,李易首创“非遗故事+角色扮演+舞蹈创编”三维教学法,开发20余个特色案例,赋能乡村小学艺术课堂。

  融合创新模式,培育振兴薪火

  “非遗”传承融入乡村教育,李易主持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儿童舞蹈创编》,以“田野采风-文化解码-乡土创编”闭环重塑教学,带动近万名师生在线“云游”传统村落,通过场景式视频与沉浸式教学模块,深入体验“非遗”的魅力。此外,教材建设是李易深耕的另一重要园地,她主编的《小学舞蹈基础课程》创造性地将地方“非遗”融入小学舞蹈课程教学,获评省级优秀教材,为乡村艺术教育提供了系统性指导;她指导学生创编的舞蹈作品《棕包脑》《花瑶挑花》,不仅展现了“非遗”的艺术之美,还在省级教学能力竞赛中斩获二等奖。这些成果背后,是她对创新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凝聚着她对“非遗”传承的深切热爱。

  激活文化动能,缔造振兴样本

  2023年,由李易指导的农村定向公费师范毕业生袁艺琳,主演洞口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剧《棕包脑的传说》,以现代舞台形式诠释家乡瑶族舞蹈文化之美。舞剧不仅让“非遗”焕发新彩,也为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深山瑶寨到现代课堂,从棕丝面具到数字课件,李易用20年搭建起一座“非遗”与乡村振兴的“双向桥梁”。这或许正是“文化赋能”最生动的注脚:“当孩子们跳着祖辈的舞蹈时,乡村振兴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欧阳睿  李 妲)    

今日起打印准考证了
今日起打印准考证了
2025-03-26 12:31:17
大学生尽享春日浪漫
大学生尽享春日浪漫
2025-03-26 13:28:05
奔跑吧,少年!
奔跑吧,少年!
2025-03-26 13:30:41
携企进校 招贤纳士
携企进校 招贤纳士
2025-03-26 1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