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北作家不再写下岗潮和国企往事,东北文学还能靠什么出圈?
更新于:2025-04-16 11:33:08

如果跳出当年下岗那十几年的视角,而换到更大的历史视角,那么我可以说一句暴论:东北就是中国。

何谓“东北就是中国”?在湖南,大多数人的往上数十代,都是湖南人,在河南,大多数人祖上也都是河南人,山东、江苏等地,均是如此。

然而,在东北,绝大多数上数三五代,祖辈都不是东北人。

现在,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视角,展开一个东北人的故事——假设这个东北人叫王长海,今年110岁,仍然健在。

王长海的父亲是山东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跟着家里闯关东来到了东北。王长海的父亲先是定居在黑龙江,好不容易安下了家,没想到1917年后,白毛子过了来。混乱之下,王长海只得跟着胡子落了草。后来因为机缘巧合,被奉军收编,成了张大帅帐下的兵。

王长海的父亲生了兄弟姊妹四人,王长海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分别叫王长江、王长水、王长红,出生年份为1915年、1916年、1918年、1920年。

王长海的父亲在奉军与关内联军的某场战争中战死,奉军只给他发了很少的抚恤。王长海的母亲只能含辛茹苦抚养四个孩子。1931年,年满16岁的王长海被招入东北军,随即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撤入关内。王长海只能刚刚养活自己,没有更多的能力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但他觉得,撤入关内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再回来。谁都没想到,少帅这一撤就到了西安。

接下来,我来分别讲这四个人的故事。

老大王长海,在与红军作战时被俘,志愿加入红军,后被改编为八路军。先后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抗美援朝结束后转业到地方工作。

老二王长江,性格刚直,成年后加入东北抗联。抗联失败后随部队撤往苏联。在苏联期间,王长江不再当兵,而是学起了技术,重点钻研钢铁、煤炭、石油等领域的技术。抗战胜利后,王长江作为技术干部回国,随军接收了众多日本人留下的企业。作为技术干部,王长江很快成为某钢铁企业的技术骨干,屡次受到中央表彰。1960年代,王长江来到了贵州,此后全家就在这里一起生活。

老三王长水,因大哥、二哥均已从军,且二哥参加了抗联,在伪满时期屡屡受到敌视。但同时又因家中已经只有自己一个男人,只能由自己承担照顾母亲的重任。抗战胜利后,王长水娶了一个无法回国的日本女侨民,并生育了几个孩子。王长海、王长江知道王长水照顾母亲的辛苦,但又十分不满意王长水娶个日本人做媳妇,兄弟关系一直十分紧张。

老四王长红,十几岁的时候就嫁人了,丈夫也是闯关东的山东人的后代。王长红的丈夫有点手艺,建国后被招入工厂做了工人,王长红也以家属身份入厂谋了一份工作。

这是兄弟姐妹四人的故事。在这个基础上,我可以再讲讲他们后来以及孩子的故事。(为了便于呈现,我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讲,每一个子标题即下一代人)

老大王长海:

老二王长江。

老三王长水有三个孩子。

就先到这儿吧……编到这我头已经有点疼了。

我为什么说东北就是中国?前些年流行一个说法,说“东北是中国的先行版本答案”。这话当然是玩笑的说法,非常不严谨,但如果拉长到百年的历史来看,正如我开头所说,中国并不存在什么“老东北人”。东北人的命运,就是中国的命运。

东北人与东北开始以主角的身份进入中国历史,始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崩溃时代(即清末的闯关东),无数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等为了讨生活来到了这里。此后,这里在内先后被清、东北军、伪满、国民党、共产党所统治,在外则先后被沙俄、苏联、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外国势力所影响。再之后,经历的就是从“共和国长子”到大下岗再到后面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这个波诡云谲的历史中,每个人的命运都随时代沉浮。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在当代中国,东北人的分布范围是最广的。比如说我在北京,没有认识过一个广东人和广西人,湖南人、江西人、福建人只认识一个。而现在我在湖南,身边认识的内蒙、山西、陕西等地的人,也都是很少的。大体上,中国目前的一个人口流动情况是,北方省份的人多去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而南方省份的人更喜欢去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方。

但这其中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东北。在全国各地,几乎都能见到东北人的身影。从黑龙江到海南,从山东到新疆,在每个地方,东北人的“密度”不一定最高,但肯定都有。

其实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目前的东北虽然已经衰落了二三十年,但整体的水平依然强过很多中西部省份。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东北人选择离开家乡,也还是为了给自己找出路。如果说对其他省份的人来讲,离开本地讨生活还有背井离乡的顾虑,那么对于东北人来说,这个压力就不大——反正自己的爷爷一辈,可能是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甘肃人、青海人,自己从小生活的地区也是代表了现代生活的“厂区”,换到另一个城市工作,并不会有那么多压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东北人的命运就是中国的命运——上面我所编的故事,肯定是有非常多刻意的设置,现实中可能并没有这样一个恰好赶上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家族。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大一点,把书写的范围扩大到一个小区或者一个村,那我想这个圈子里,肯定有人能符合上面的故事设定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换到其他地区,就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合理。比如,如果把故事放在广东、广西,这些地方的人很难跟苏联产生联系,而如果把故事放在山东、河北,这些地方受到大下岗冲击的烈度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变化,也很难与东北相比。

我并不否认1990年代的大下岗给千万家庭带来的巨大冲击,而此后东北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巨变,尤其是在社会治安和社会思想层面发生的转变,更是深切影响到了每一个人。但东北这个地方可以开掘的文学资源,远不止这几十年的历史。在我看来,现今东北文学更多关注下岗潮和国企往事,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当下创作这些作品的主要都是青年作家,而这些作家成长的年代主要就是“下岗后”年代。不管是更早一些的“黑道风云”还是如今对于大下岗时代的追忆,其基础都是个人的生命积淀——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表示离开了这些体验,就没办法再写其他的。

结合我前面举到的例子来说,一个东北家族的历史,就可以映射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基于开头的故事,如果闯关东的故事再往前追溯,你还可以追溯到义和团以及更早的近代史。这样来讲,东北的故事,其实是非常适合写成篇幅浩繁的大河小说。

当然,以上我所说的只是当下“东北文学”超越下岗潮和国企往事的一种可能,而非说这样写才是最好的,更不是说“写大历史”就比写“小历史”有价值。文学的价值不在于题材的大小,而在对题材的开掘程度和个人的体验深度。只是如果“白鹿原”这样一个小地方的历史,都可以写成如此好的小说,那面对“东北”这样一座宝山,只是不断地写下岗潮和国企往事,视野毕竟是窄了些。

最后,以上所写的故事是写这个回答的时候随手编的,其中也包括了一点个人以及亲属家庭的历史。如果有人觉得前面这些人物设定中有可用的部分,直接拿去用即可,无需再问是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