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大哥突发脑溢血去世,生前经常跑步锻炼,医生叹息:无知害的
更新于:2025-04-17 20:27:03

37岁,正是事业上升、家庭美满的黄金年龄,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永远离开了。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位大哥生前还是朋友圈里出了名的"跑步达人",每天雷打不动5公里。运动不是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吗?问题到底出在哪?

一、运动≠绝对安全,这些信号别忽视

很多人把"经常运动"和"身体健康"画等号,其实运动时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单侧肢体麻木,都是血管在拉警报。特别是运动后持续头痛、恶心的,根本不是所谓"运动过量",而是脑血管可能已经亮起红灯。这位患者出事前两周就抱怨过"跑步时太阳穴突突跳",可惜被当成了普通疲劳。

二、高血压患者运动要讲方法

血压超过160/100的人群,快跑、篮球这些剧烈运动反而会让脑血管压力骤增。就像吹气球,已经充得很满时再用力吹,爆裂风险直线上升。医生后来调取病历才发现,患者五年前就查出二级高血压,但总觉得"跑跑步出出汗就好了",连降压药都有一搭没一搭地吃。

三、体检单上的数字会说话

每年体检时,别光盯着血脂血糖,颈动脉超声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才是真正的"脑血管侦察兵"。很多人不知道,长期高血压会让血管壁形成小米粒一样的动脉瘤,剧烈运动时血压波动,这些"小泡泡"说破就破。患者去年体检报告上明晃晃写着"左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却被归为"中年人常见现象"。

四、运动时间也有讲究

早晨6-10点是心脑血管病高发时段,这时人体血压天然处于峰值,再加上空腹运动引发的应激反应,相当于给血管上了双重保险。监控显示,患者出事当天正是在晨跑时突然倒地。如果能把运动时间调整到下午4点后,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给运动爱好者的特别提醒

1.高血压人群优先选择游泳、太极等温和运动,跑步要控制心率在(220-年龄)×60%以下

2.运动前测量血压,超过140/90就改成散步

3.运动中突然视物模糊、舌根发硬,立即停止并就医

4.40岁以上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有家族史的提前到35岁

生命没有侥幸,那些被忽略的体检异常、忍一忍就过去的不适感,都是身体发给我们的求救信号。调整运动方式、按时监测指标、该用药时规范用药,这些看似麻烦的小事,才是守护健康真正的铠甲。从今天开始,别再把自己的身体当成永动机了。

温馨提示:内容中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构成用药指南,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百年传承 匠心正骨
百年传承 匠心正骨
2025-03-25 13: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