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生 智创未来
更新于:2025-04-20 08:56:59

本文转自:保定日报

校地共生 智创未来

——保定与华北电力大学的“双向奔赴”

□保定日报记者 刘 琦

“城市因大学而盛,大学因城市而兴。”大学是城市振兴发展的强大支撑,是城市活力、城市魅力、城市实力与城市动力的重要体现。

4月17日,我市举办首场“新技术 新产业 新动能”专题新闻发布会,集中展示保定本地高校院所、科研平台、创新企业的阶段性成果。其中,保定与华北电力大学的“双向奔赴”成为焦点。

在华北平原的腹地,古城保定正与华北电力大学携手,奏响一曲校地共生、智创未来的激昂乐章。

华北电力大学在保定办学已有五十余载,学校始终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大局,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五个维度发力,为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提供核心支撑。

目前,华北电力大学已与天威保变、英利集团、国电联合动力等多家本地企业联合攻关,破解特高压输电、光伏组件、风电智能运维等产业技术瓶颈。

高校的高端人才为保定发展集聚着创新动能。师生校友在保创办能源电力企业超300家,孵化出“四方继保”等上市公司和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集群内3000余家企业持续输送技术与人才,助力保定打造“中国电谷”,助力保定电力及新能源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京津冀地区零的突破……华北电力大学正用一系列方式为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提供核心支撑。

“我们通过与保定携手举办‘30·60能源电力创新发展大会’‘碳中和产业发展大会’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为保定内涵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华北电力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曲伟说。

大学与城市的双向赋能,具有天然的互动关系,双方伴生发展、同频共振,相互依赖、相互成就。

目前,着眼保定新能源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产业链需求,华北电力大学已经构建与保定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专业体系。曲伟介绍,目前已设立风能、太阳能、氢能、储能等新兴战略学科,支撑保定“风光氢储输”全产业链发展。

此外,华北电力大学在保定校区共布局21个省部级平台。其中,燕赵电力实验室由原校长刘吉臻院士担任主任,副校长、国家万人领军人才刘云鹏担任执行主任,聚焦能源电力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已成为河北省最高能级科研平台,推动河北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构建“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双轮驱动模式促进成果转化,华北电力大学正以成果转化服务保定实体经济。

今年2月,保定市政府出台专项政策支持燕赵电力实验室建设,保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积极推进《合作共建燕赵电力实验室协议》签署工作。经与高新区协商,划拨不低于3万平方米的科研场地,投入1.08亿推动实验室正常运营,高新区联合13家企业打造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高新区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提供大学科技园5号楼10年运营权,为科技园孵化服务能力提升、检验平台搭建、优秀人才培养、技术转移转化提供着良好保障。

从学科链到产业链,从人才圈到创新圈,保定与华电的协同实践,印证了校地共生的核心逻辑:高校“创新浓度”与城市“发展速度”同频,政策“温度”与科研“热度”共振。这对“黄金搭档”的经验,正成为全国校地合作的 “河北样本”。

解锁“AI” 智启教育
解锁“AI” 智启教育
2025-04-11 09: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