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编号为k2-18b的系外行星表面很可能存在着生命。
2025年4月17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天文学家利用韦伯望远镜在这颗行星的大气中发现了生命释放的特征信号--二甲硫醚(DMS)。
这成为了目前探索外星生命以来最有希望的一个特征信号。
这颗行星位于狮子座,距离五帝座一的方位很近。
五帝座一在夜空中很容易寻找,它是春季大三角中的一颗成员,也就是由大角星、角宿一、五帝座一组成的这个三角形。
夜空中这是非常显眼的一个特征。
K2-18b就是在五帝座一这颗亮星的附近,距离我们124光年。
K2-18b的宿主恒星是颗红矮星。
下面是斯隆数字巡天拍摄的K2-18。
红矮星是比太阳小的一类恒星。
这颗红矮星它的质量约为太阳的一半(0.49个太阳质量),半径约为0.47个太阳半径。
2015年的时候,天文学家利用开普勒望远镜,在这颗恒星附近发现了一颗行星,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K2-18b。
发现的方法是凌日观测法。
凌日就是行星绕行到恒星前方的一个天文现象。
绕行到恒星前方后,它会遮挡住恒星一部分光,这样恒星的亮度就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天文学家就是利用这个方法,观测宿主恒星K2-18的光变曲线,推测出了行星K2-18b的存在。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观测恒星的亮度变化间接推测出了k2-18b。
目前我们并没有有关这颗行星直接成像拍摄的图片,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颗行星的图片,都是艺术渲染图。
这个大家要清楚哈。
K2-18的光变周期大约为33天。
所以K2-18b绕宿主恒星公转的周期就是这个周期--33天。
这表明它距宿主恒星很近,约0.15个天文单位,非常的近,比水星距太阳要近的多,水星距离太阳约0.4个天文单位。
但考虑到它的宿主恒星是颗红矮星,质量了体积了温度了都要比太阳小的多。
所以,即便它距恒星如此近,但接受光照的强度其实和地球差不多,也就是它有液态水存在的适宜温度,位于宜居带内。
它的半径差不多是地球的2.6倍,质量约为地球的8倍。
比地球大很多。
但它的平均密度约2.26克每立方厘米,比地球密度要小,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
所以它不是像地球的岩质行星。
但也不是气态巨星,它的密度要比气态巨星大。
它是一类介于地球这样岩质行星和海王星这样气态巨星之间的一种行星。
我们的太阳系没有这种行星,这是探索系外行星以来发现的一种全新类别的行星,天文学家称这种行星为氢海行星。
这种行星的表面被全球海洋覆盖,大气非常的浓厚,富含氢。
K2-18b很可能就是这种行星。
生命信号前面我们提到,k2-18b是通过凌日观测法发现。
虽然这种方法没有直接成像那种直接看到行星更加的真实。
但凌日观测却给了天文学家研究行星大气的一个条件。
探索遥远系外行星的大气组成,我们是根据光谱中元素的吸收线来探测。
我们知道啊,每种元素都有不同的吸收线。
吸收线就像指纹那样,可以让我们辨别出它是什么。
那么凌日时,恒星的光经过行星的大气,行星的大气若有什么元素,它就会在恒星光谱中留下特定的吸收线。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透射光谱。
根据透射光谱,我们就可以知道行星大气中有什么。
2023年的时候,天文学家利用韦伯望远镜近红外的透射光谱分析发现了,二氧化碳和甲烷的信号,这是首次在宜居带系外行星大气中发现碳基分子。
这次的观测也暗示了,它可能是一颗氢海行星,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表面具有全球类海洋,富含氢大气层的一类行星。
这次的观测,同时也出现了二甲硫醚这种分子的信号。
二甲硫醚在地球主要是有细菌或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产生。
所以,它是一种代表着生命的特征信号。
它出现在外星球,这就表明这颗星球有很大的可能与地球一样,也有类似的产生条件--由生命制造。
但,这次观测到的信号很微弱,不足以证实它的存在。
所以之后,该研究团队再次利用韦伯中红外的观测来验证这一分子的存在。
这就是这次研究发表的内容。
他们利用韦伯中红外的观测数据,最终获得了更清晰、强度更高的二甲硫醚信号,不光如此,还发现了与其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分子--二甲基二硫的存在。
所以,两次的观测,两个仪器,都得到了这个代表着生物的特征分子。
这让天文学家非常的振奋。
如果,真如研究所说,那这将是我们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个历史性突破。
K2-18b说不定真的存在,我们未知的海洋类生命。
但,也有天文学家对此表示不同的看法。
第一,K2-18b行星是否真的宜居,这有待考虑。
因为它距主恒星很近,有可能已被潮汐锁定。
二,红矮星本身是不稳定的恒星,它被称为耀斑之星,会频繁爆发比太阳强很多的耀斑。
所以距离恒星如此近,它表面的辐射要比地球恶劣许多。
这两个因素让它的宜居性大打折扣。
再之,二甲硫醚的存在也有可能会是来源非生命,只是目前我们对系外行星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知之甚少,才会想到生命。
所以综上所述,确认它是否真是来源于生命,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不过,这次的研究也的确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有了盼头。
是吧。
好了,这个就是对这次研究的一个解读。
我是腾宝,一个热爱天文的科普创作者,还希望大家多多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