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青年报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文/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近日,网络大V何同学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处理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的经历,引发争议。他提到,过去面对司机的好评请求会口头答应但事后遗忘,如今改为直接拒绝,“作为一个有讨好倾向的人,这是我锻炼真诚和勇气的方式。”而这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反感,认为其太傲慢。
“欢迎大家点赞投币转发收藏,再来一个大大的关注。”这是何同学本人在视频里的常用结束语。既然网约车司机要求一个好评,就让他感觉到了PUA,那么何同学又怎能要求大家对自己给予“一键三连”,这未免有些“双标”了。
无须讳言,何同学之所以成为大V,在于他的视频总是充满创意,运镜考究,擅长触达在科技理性外壳下的人文设计。从无线充电桌到手机时钟,他总能从细微处延伸出无尽思考,这其实很吸引我。条条出圈视频的背后,是大V、粉丝之间的联结。为了研究“大家喜欢看什么”,何同学曾用整整一期视频来剖析哪种类型的封面点击量最高,将算法逻辑拆解为可复制的创作公式。还有一次,他把每一个粉丝的名字都打印出来,贴满自己的房间,并做了索引,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可惜的是,这种高敏感高共情的特点,在遭遇网约车司机的好评请求时,却变成对劳动者生存逻辑的漠视。
“何同学”们,是时候冲出自己的“信息茧房”了。它从来不只是算法造就的牢笼,更是认知上的自我设限。真正的破茧,不在于标榜“拒绝”的勇气,而在于走出身份与圈层的局限,看到手机背后网约车司机的生存重压,看到服务者强颜欢笑背后的行业困境,看到不同社会角色在数字时代面临的共同焦虑。
我们总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年纪轻轻就能采访科技公司CEO的何同学无疑是行业内的佼佼者,但科技博主的价值不应止步于炫酷的运镜与精巧的叙事,更需要用带着温度的视角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鸿沟。
下次举起摄像机时,何同学或许可以尝试记录网约车司机手机里密密麻麻的接单记录,解析平台算法如何将人际关系压缩成评分数据;看看最爱吃的外卖,是如何让外卖小哥被时间追着跑。这种超越自身圈层的观察,才是我们期待的“走出茧房”的青年——既看到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也看到被算法困住的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