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肉时产生的浮沫,是精华还是脏东西?要不要撇去?不少人做错了
更新于:2025-03-24 11:45:17

厨房里热气腾腾,炖煮食物时冒出的泡沫,常常让人犯嘀咕。喝肉汤时,汤面上漂浮着一层泡沫;吃火锅时,泡沫咕嘟咕嘟,差点把汤汁溅出来;煮米粥时,表面全是大泡沫,盖上盖子,差点溢出来……这些泡沫,到底是营养精华,还是需要撇掉的“脏东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泡沫背后的真相。

炖煮食物时的泡沫,从何而来?

当我们在泡茶、榨汁、煮肉汤、涮火锅时,食物表面常常会冒出一层泡沫。这些泡沫的出现,其实和“表面张力”有关。表面张力就像是液体表面的一层“紧身衣”,它能让液体的表面尽可能地缩小。在炖煮食物的过程中,食物中的有机物质,比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会被溶解到液体里。这些物质就像“调皮的孩子”,会打破液体表面的“紧身衣”,让表面张力变小,从而产生浓密而稳定的泡沫。

那么,这些泡沫到底是精华,还是需要扔掉的“脏东西”呢?其实,不同的食物产生的泡沫,性质也各不相同。

可以保留的泡沫

1. 粥和面煮出来的泡沫

煮粥或煮面条时,大米和面粉中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在煮的过程中会溶解到水中,让液体变得黏稠。随着水温升高,就会产生很多泡沫。这些泡沫就像是粥和面条的“营养使者”,不仅不会影响口感,还能让食物更加美味。

2. 果汁中的泡沫

榨果汁时,表面会漂浮一层泡沫。这些泡沫其实是植物中的皂苷等表面活性剂。皂苷就像一种“神奇的清洁剂”,对人体有好处。如果对饮品口感没有太大要求,这些泡沫是可以保留的。

3. 豆浆中的泡沫

打豆浆时,会产生绵密的泡沫。这些泡沫主要是豆浆中的皂苷产生的。虽然泡沫本身并没有毒性,但它可能会让人误以为豆浆已经煮沸。实际上,豆浆需要充分加热才能消除其中的抗营养因子,所以煮豆浆时看到泡沫并不意味着可以停止加热。

4. 奶白色的肉浮沫

煲骨头汤或肉汤时,即便已经对食材进行焯水处理,还是会产生奶白色的泡沫。这种泡沫其实是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被分解出来的。这些物质不仅能让汤的味道更加鲜美,还能增加汤的营养价值,是可以保留的。

建议撇掉的泡沫

1. 有血水的炖肉浮沫

动物肉在初期会残留一些血水,还伴有一些无法清洗的杂质。虽然这些物质对健康不会产生威胁,但可能会带有腥味,影响食物的卖相。所以,建议在炖煮肉类时,将这些血沫撇掉。

2. 碳酸饮料的气泡

刚开盖的碳酸饮料,往往会窜出一股气泡。很多人喜欢趁着有气泡的时候饮用,那种从胸口窜到鼻腔的“嗝”,感觉非常爽。然而,碳酸饮料中的气泡其实是二氧化碳。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胃黏膜,影响胃功能的正常消化。所以,最好还是少饮带气的饮品。

3. 煮虾的红色泡沫

煮虾的时候,会闻到水中有一股血水味,泡沫颜色也呈血红色。这其实是虾壳及虾头处的内脏血水和一些杂质。这些杂质不仅会影响口感,还会让汤中保留腥味。所以,建议在煮虾时将这些红色泡沫撇去。

吃肉前做好两步,更健康美味

虽然炖肉产生的血色泡沫看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并没有毒性,对人体也不会造成影响。不过,从口感和食物营养的角度来看,最好还是减少泡沫的产生。

第一步:浸泡

在烹饪肉类前,可以先将肉类放在热水中浸泡,途中多换几次水,把血水彻底浸泡出来。这样在之后煮的过程中,泡沫也会随之减少。浸泡的过程就像是给肉类做一次“清洁SPA”,能有效去除杂质和腥味。

第二步:焯水

在煮肉前,一定要先用沸水把肉焯一遍,把有血沫的汤水倒掉,待食材冷却后,再进行烹饪。通过焯水,不仅可以去除肉类的腥、膻等异味,还能降低肉类中的嘌呤含量。这对于痛风患者来说,可以有效控制膳食中的嘌呤摄入,避免加重病情。

食物焯水并不是要把食物煮熟,而是让食物“断生”。冷水下锅,加入料酒、姜片去腥,小火煮沸2-3分钟即可。焯水后的肉类不仅口感更好,还能更好地保留营养成分。

泡沫虽小,学问不少

食物形成泡沫是一种物理现象,虽然泡沫中含有的成分复杂,但大多数情况下对人体并没有什么害处。不过,从口感和食物营养的角度考虑,需要焯水的食物最好先“断生”,再进行烹饪。这样不仅能保留食物的鲜美味道,还能锁住食材的营养成分。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