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里长了瘤,身体会发出3个信号,第1个头痛很常见,如何区别?
更新于:2025-03-24 11:55:18

“太痛了!从来没想过头痛会这么要人命。”胡大爷今年65岁,年轻时候一直有偏头痛的毛病,最近又开始被头痛折磨,于是按以往一样,去药店买了止疼药。然后,这一次止疼药并没有效果,头痛愈发严重,脑袋昏昏沉沉的,家人只好带胡大爷到医院检查。

结果一检查,竟发现胡大爷脑子里长了个瘤!最终确诊为脑部胶质瘤。头痛,可能是很多人口中的“老毛病”,但稍不留意,可能就是一颗埋藏在头脑深处的定时炸弹。

脑胶质瘤,大家平时听得可能比较少,但发病率却也不低。胶质瘤其实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发生癌变而形成的肿瘤,故又称为神经胶质细胞肿瘤,它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没有良性和恶性之分,只有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之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卞留贯介绍,脑胶质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我国胶质瘤年发病率为8~10人/10万人。目前的临床数据显示,经过综合治疗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8-10年之间;间变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3-4年之间;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在14.6个月至17个月之间。

一、脑胶质瘤主要诱因

目前胶质瘤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以及个人免疫状态等相关。现在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为“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除此之外,可能的发病原因还有:

1.电磁波:研究证实,电磁波对人体是有危害的,长期暴露在有电磁波的环境中,脑肿瘤有增加的趋势。

2.污染的空气:长期工作在有空气污染环境中的劳动者发生脑肿瘤的几率明显增加,其孩子肿瘤发生率也高于其他的孩子。这些职业主要包括造纸、磨粉、手工业、印刷、化工、炼油和金属冶炼等,主要是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烃类化合物。

3.长期劳累:数据显示,胶质瘤患者年龄大多介于40~60岁之间。这个年龄层的患者基本是家庭的顶梁柱,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身体过度劳累。

二、提醒信号要重视,早诊早治很关键

胶质瘤像树根一样,扎根于脑,无边界,呈浸润性生长。其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一般也不向身体其他部位转移。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癌症,胶质瘤早期的临床症状并不十分典型,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情况:

1.头痛

肿瘤生长在大脑内,形成了局部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力增高,患者会出现头痛,严重者会出现颅内压增高三联征,即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这种由头痛引起的呕吐,跟饮食或是肠胃消化不好没关系,是喷射状的呕吐,呕吐后,病人的头痛症状会明显改善。

2.癫痫

脑肿瘤的存在还会导致大脑电生理功能异常,引起大脑局部异常放电,出现癫痫发作。它是在一定时候引起的一个发作性的突然意识丧失,伴有手脚抽搐症状,是一个很明显的警示症状。

3.运动语言受限

肿瘤压迫邻近的脑组织,造成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比如压迫脑运动功能区,会造成肢体乏力,甚至偏瘫;压迫语言功能区,会造成言语不流利,甚至失语。但造成这些部位功能障碍,也会容易误诊为脑卒中,因此还应仔细辨别。

三、奇!脑瘤手术途中,30岁小伙被唤醒做题

30岁的车先生因为一次突发的癫痫,被查出患上了脑部胶质瘤。由于该肿瘤切除风险非常大,极有可能造成永久性肢体活动和言语障碍。主刀医师和麻醉科沟通后,决定采用术中唤醒麻醉,以准确定位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于是,手术室出现了这样一幕:开颅后,麻醉的车先生被“唤醒”,医生边切除肿瘤边对其肢体活动和语言进行检查。按着医生的指令,车先生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给自己鼓掌加油。当麻醉医生把测试题拿到他面前开始提问,他镇定地对答如流。

(图源深圳卫健委)(图源深圳卫健委)

终于,在历经12个小时的奋战后,手术结束了,肿瘤顺利切除。术后,车先生各项功能也基本都恢复正常,10天后,他就康复出院了。

可以说,在术中唤醒状态下通过术中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明确肿瘤切除范围及肿瘤与脑功能区关系,是目前最大程度切除脑功能区尤其是语言功能区病灶,同时保护脑功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有效方法。

理想的唤醒手术,患者无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并发症,无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组织膨出而终止手术或切除部分脑组织的情况,术毕清醒术后1周内随访术后患者语言和肢体活动正常。无术中知晓及术中痛苦回忆导致心理障碍发生。

四、日常如何预防脑瘤?

虽然脑胶质瘤的治疗手段得到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也在不断增加,但是预防大于治疗,日常生活中仍要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降低患癌风险。

如何预防脑瘤,这几年我们接触到的最多的建议是“少用手机”。手机辐射究竟有多厉害?长期用手机到底会不会引发脑瘤?近年来,科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议持续不断、莫衷一是。

一方面,2011年5月31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对关于使用手机与脑瘤的科学文献做了历时一周的集中梳理之后,宣布将手机辐射的致癌风险归为2B等级。这个等级指的是证据强度,2B的含意是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不充分”。

另一方面,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肯尼思·福斯特表示,IARC给出的结果离真正确定手机会致癌还很遥远,公众不必为此担心。

针对不同的声音,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江省生物电磁学重点研究实验室主任许正平教授评论认为,研究将手机辐射认定为“人类可疑致癌源”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他说:“中国人说要‘防患于未然’,这个结果符合预防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使用手机。”

因此,目前认为,虽然使用手机与脑瘤发生之间的关系缺乏长期有效的实验证明,我们不必过分紧张,但是因为多项研究发现了这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长期频繁使用手机以及电子产品接触较多的20岁以下年轻人。

除了减少手机使用频率,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4点也能避免一些肿瘤相关因素,对预防肿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是基本的预防脑肿瘤的方法。其次,合理安排休息和工作,避免过度用脑。整日着迷于上网,或熬夜打牌,都是不利于脑健康的行为。第三,染发剂中含有国际公认的致癌物质对苯二胺,平时尽量减少染发次数,染发后努力清洗干净染发剂存留物。最后,也是最应该坚持做到的,就是每日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这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强健机体各器官的应激耐受力。

虽然脑肿瘤影响十分严重,但是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治疗手段非常多,效果也非常好。脑肿瘤患者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都可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参考资料:

[1]《精准切除胶质瘤 保护脑功能》.医师报.2021-03-25

[2]《科学家发现胶质瘤治疗新靶点》.科技日报.2017-04-2

[3]《科学家发现脑胶质瘤免疫新机制》.上海科技报.2016-05-0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