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姚慧敏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如此。”
我的口味虽算不上宽,这二十多年来吃过的美食也不少,但是让我心心念念、难以忘怀的,总是那些家乡的特有的美食,尤其是那被辣椒红油染过的筋道的擀面皮,泡在浓白的汤里面,被葱花和油裹着的豆花泡馍,豆花滑嫩、汤浓郁又传出黄豆的清香,那味道不管我走到何处始终萦绕在舌尖难以散去,在平淡的生活中,家乡的美食就是不可多得的妙趣,时不时带给我身心的双重愉悦。
我出生在广袤的关中平原上,三秦大地最不缺的就是泥土,奔腾不息的渭河从我家门后穿过。以前渭河的水很多,都快冲上岸来了,现在渐渐成了浅滩,泥浆混合着沙子缓缓被水带着流过,河边偶尔会停着几辆拖拉机。小时候家里穷,院子是爸爸用泥土垒的,一到下雨天,我的鞋底全是泥。踩在被雨水浸湿的泥土上,走路摇摇晃晃的,还怕进到房间里面,弄脏妈妈好不容易打扫好的屋子,泥巴干了之后,爷爷就会拿起我的鞋,用力地甩在墙上,那些泥巴被甩出去,鞋上留下黄色的泥土颜色。虽然那泥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但是另外一种类似泥黏糊糊的美食,却是我家里所有人的最爱。
它有一个可爱的名字——浆水鱼鱼。每次爷爷都要端着一大碗搅团蹲在门口,碗上面浮着红油,辣子将嘴巴染得红扑扑的,在夏天吃得满头大汗,晶莹的汗珠顺着他干枯的像树枝一样的皮肤流下来,掉在碗里,爷爷总说:“吃这个一定要咸,不咸不好吃,吃面一定要酸,酸面咸搅团。”
每当看到别人吃得津津有味,我总会忍不住走到街上去买一份擀面皮,那也是家乡的特色小吃。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配菜习惯,有的喜欢加些黄瓜丝点缀,有的则偏爱放入豆芽。但无论如何,擀面皮的最佳伴侣非面筋莫属。面筋因其多孔的特性能吸收汁水,一口咬下便有汤汁流出,酸辣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当我在外地上大学时,时常怀念家乡的擀面皮。妈妈便会寄来真空包装的面皮,让我能在宿舍里与来自各地的朋友们分享这份家乡的味道。他们尝过后都赞不绝口,认为这独特的风味十分美妙。
陕西的四方食里,还有扶风一口香臊子面,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过。扶风臊子面不放辣子,讲究清汤,油炸过的干豆腐切丝,萝卜和木耳还有鸡蛋饼切成大约拇指盖大小的薄片。一盘子一口香里面大概有六小碗面,油光和葱花漂浮在面上,面条和汤的香味糅杂在一起,一块冲进鼻子里,嘴巴就已经蠢蠢欲动了。我曾听我爸爸说,半大的小伙可以一次性吃六盘臊子面呢,也就是36碗,这也从侧面显示出,我们一口香开胃又好吃。
小时候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经常不在家,偶尔回来一次,爸爸就会掌厨给我们做臊子面,这也是陕西人常年在外最想念的一口吃食吧。现在的人们活动越来越丰富,还有了臊子面评比大赛。但我最想念的仍然是爸爸给我们做的家常臊子面,或许没有肉,但吃出来的是浓浓的乡愁。一根根裹满汤汁的面条在味蕾上跳跃的时候,我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小伙伴,还有那路旁站立着的矮树、在街道溜达的小狗、在草垛子上晒太阳的小猫,还有站在拥挤的菜摊前讨价还价的妈妈。
时光如河流入海,一去不复返。那些曾经青涩的孩子,都已逐渐长大,各自散落在天涯海角,踏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旅途。然而,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那份浓郁的家乡味道,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舌尖上,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