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发现,其实大多数家长最多只了解孩子的一半,却试图凭借这有限的认知,去贸然决定孩子未来的一切。
昨天孩子的班主任组织了一场家长教育孩子交流会,通过交流我才惊讶发现: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其实是极为有限的。他们自信满满地评判孩子,断言孩子在某些方面缺乏天赋,认定孩子不是学习某类知识的材料。更糟糕的是,还将这种片面的认定通过自己的行为习惯传递给了孩子,让孩子也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将自身学习上的困难归咎于天赋不足,而非自身努力不够。
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孩子小学三年级时的一堂语文公开课。那次课上,老师讲解一首古诗。在讲解结束后,孩子们的表现确实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有的孩子能够迅速背诵全诗,有的孩子只能记住一半内容,还有的孩子仅仅记住了诗的名字。而下课后,也会有部分孩子努力复诵朗读,希望通过更多时间的投入来完全掌握这首古诗。面对这一场景,作为家长,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自己的孩子究竟属于哪一类呢?我们真的如自己所认为的那般,对孩子了如指掌吗?
其实,家长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最亲近的人,深度参与了孩子的纵向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熟悉孩子的行为特点的。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孩子在同龄人中的横向对比情况。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下,很多阶段的选择通常是通过横向对比的结果来决定的。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成绩不太理想的时候,我们不妨多思考一下,是孩子不想学吗?是孩子不愿意努力吗?还是他努力的时间不够?作为家长的我否定过他吗?是否给予他了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还是回到那个课堂,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节奏和方式。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些学科上起步较快,展现出所谓的“天赋”;而有些孩子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达到相同的水平。就像那首古诗,有的孩子五分钟就能背会,而有的孩子或许需要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就一定比前者差,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动力,他们同样能够掌握知识,缩小与他人的差距。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给予他们充足的动力,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同时,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尝试、去成长。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应过早地给他们贴上“不擅长”的标签,而是要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天赋固然重要,但努力同样不可或缺。很多时候,后天的努力能够弥补天赋上的不足。
了解孩子是一个持续且深入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就轻易地判定孩子不是学某一方面的料。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从多个维度去认识和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帮助他们走向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