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型成长——把控制感还给孩子
更新于:2025-03-25 09:26:06

身处当下这个社会,压力无所不在。很多疾病的诱因就是压力,如焦虑症,抑郁症,自残行为,情绪困绕以及滥用药品等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如此,压力过大引发的失眠等不良情绪对于大脑的伤害,跟运动员因为遭受外力而造成的脑震荡一样,看上去没什么事,但实际上有些人一段时间后,甚至连自己孩子的名字都记不住了。这就是慢性压力对人脑造成的严重后果。

那人的压力从何而来呢?所谓的压力,都来自我们未知的,嫌弃和惧怕的事情。小到感觉失衡大到生命安全都是如此。

就拿孩子读书来说吧,家长更多的压力来自对孩子未来不确定的恐惧,更来自于他们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比如:⑴通往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孩子千万不能被别人挤下来;⑵如果想拥有好的生活,在学校里就得拥有上佳表现;⑶今天的世界比以往要凶险得多。压力深深扎根于恐惧,而恐惧又总是招致糟糕的抉择。

有一项关于老鼠对压力的感受研究。让实验中的老鼠遭遇电击,如果此时有个转动的轮子,只要轮子一转就可以停止电击,那老鼠就高兴地转着轮子,也没什么压力。但是一旦轮子被拿走,老鼠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倘若将轮子再放进笼子里,即便轮子没有连接到电击设备上,老鼠的压力水平也会低得多。

对于人类而言,假使对于你不喜欢或者不满意的事情有立刻叫停的按纽,就算你没有使用这个按纽,你的压力水平也会降低。

这就是控制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甚至比你的实际行动更重要。也就是说如果你有影响全局的信心,你的压力自然就少了许多。这就好比高手比武,当你知道自身拥有对手无法企及的秘密武器,你掌控着比赛的胜负局面,此刻你是不是压力就小多了。

也因此对于人类而言,自主权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每个人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人孩子亦如此。

对孩子而言,倘若没有健康的控制感,便会感到无力和不知所措,也往往因此变得过度被动与顺从。他们一旦被剥夺了做出有意义的选择能力,就更有可能变得焦虑,且爱发脾气,甚至还会自暴自弃。

如果孩子大脑完全属于自己,他明白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运转的,加上外在的一点支持,他就能把自己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于每天必须做些什么,什么时间完成作业其实必里都非常清楚。

父母若是不停的唠叨想控制孩子的想法,那么孩子所产生的压力就会逼着自己去对抗父母。解决问题的秘诀就是赋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尊重,进而让他们自己把困难搞定。

换一种想法,即便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父母大功告成松了一口气,可这样的孩子将来对生活的自我控制就会遭遇弱化,于是就会过上“别人说了算”的日子。这难道是为人父母愿意看到的吗?

所以父母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顾问,而非老板或经理人。凡事要尽可能多地对孩子说“你来定”,这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内部动机。当然还包括跟孩子相处的平和与恬淡,不传播自身的焦虑给孩子等一系列做法,这对于孩子还是家庭都是一次最好的改变。

我们无法控制孩子,也不应该控制孩子,为人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驱动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健康的控制感与我们对孩子的积极期待是相辅相成而非对立的。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要迫使孩子走上我们为之定下的道路,而是要帮助他们成长,进而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当然增加孩子的控制感并不代表放手不管,减少压力也不代表全无压力,毕竟生活不是真空,而适当的压力还能够帮助提升耐受性和韧性的培养。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