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荆州日报
□ 余大中
袁宗道的诗文集《白苏斋类集》存在众多版本。在此,我选用的是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由钱伯城标点整理,但未附加注释。以下,对钱伯城的《白苏斋类集版本说明》进行浅析,以期能更准确地研究袁宗道的著作。
钱伯城的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白苏斋类集》的版本相关情况。首先,他明确了版本依据,即依据原中央图书馆所藏的刘氏嘉业堂藏书进行标点整理,认为这是袁宗道诗文最早且最完整的刻本,而《千顷堂书目》等著录则与之不符,不可作为依据。其次,他根据书中“参校”字样、袁中道的记载以及内容缺失等情况,推断此版本约为万历四十二年或四十三年左右的刻本。最后,他说明了校勘情况,因《三袁先生集》中选本及光绪重刊本缺乏校勘价值,故本书未进行校勘,并在文末注明了识文的时间与地点。
我认为,这篇版本说明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其一,确定作品原貌与风格展现。版本说明认定二十二卷本是袁宗道诗文最早且最完整的刻本,这为研究其创作风格提供了最接近原始状态的文本依据。通过这个版本,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袁宗道诗文的整体风貌和风格特点,避免因版本缺失或错误而导致对其风格的误解。
其二,明确创作体裁与风格多样性。版本说明中详细的卷目分类,如古诗、今体诗、绝句、馆阁文类、序类等,展现了袁宗道在不同体裁创作上的成果。这些不同体裁各有特点和要求,通过对各体裁作品的研读,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袁宗道在诗歌、散文等不同文学形式中的创作风格及其变化。例如,他的诗歌风格雍容和雅、语言清新,散文则自然流露个性,不事雕琢而清爽明快。
其三,推断创作思想与风格成因。版本说明中提供的刊刻时间等信息有助于我们将作品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中。袁宗道生活在公安派与复古派论争的时期,了解版本的时代背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反对复古模拟、主张独创和写真情实感的创作思想的形成,以及这种思想如何影响其创作风格,使其诗文求新求异、不落俗套。
其四,对比版本差异与风格演变。版本说明中提及的其他版本,如《三袁先生集》中的选本、清光绪间的重刊本等,虽被判定为无校勘价值,但通过对比它们与二十二卷本在字句上的异同,我们能研究袁宗道作品在不同时期被接受、修改的情况,从而探索其创作风格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变以及不同时代对其风格的不同理解和诠释。
其五,考量参校情况与风格影响。对于版本中“弟宏道、中道参校”字样的分析,尽管对其真实性存疑,但如果参校属实,那么袁宏道、袁中道的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可能会对袁宗道的作品产生一定影响。通过研究这种影响,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袁宗道创作风格的独特性以及公安派文学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细读这篇版本说明,我取得了以下三点收获:
首先,甄别出了《白苏斋类集》最可靠的版本。如文中所述,《千顷堂书目》及《明史·艺文志》记载的袁氏兄弟著作书名、卷数与今见传本多有不符,只有二十二卷本才是袁宗道诗文最早且最完整的刻本。
其次,考量了内容的完整性。例如,文中提到根据袁中道的记载推测此本没有诗余及杂戏,在研究袁宗道文学创作全貌时,能清楚地知道可能缺失的部分。
再者,追溯了作品的历史背景与传播路径。例如,万历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出版风气对袁宗道作品的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这反映了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