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来宾日报
广西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66载老厂持续焕发新活力
□ 本报记者 吴清文 通讯员 卢誉升 吴任华 文/图
▲柳钢绿色锰系新材料产业基地升级改造项目(一期)1号炉出铁。
在来宾市工业园区凤凰工业园,坐落着一座见证了66年风云变幻的老厂——广西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合金公司”)。其前身广西八一锰矿,自1959年8月1日创立,当地人习惯称它为“八一锰矿”,是当时全国三大锰矿开采基地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国家提供优质锰矿石,曾得到国务院嘉奖令。多年来,它从扎根于这片土地到逐渐壮大,成为了广西乃至全国重要的锰系铁合金生产基地,如今正以创新和实干书写新篇。
走进合金公司,厂区内专属运输铁路与有序运转的巨大传输带映入眼帘,却不见运输车穿梭,也没有飞扬的尘土,这与传统矿企大不相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得益于配套了先进环保除尘净化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污水零排放,厂区及周边环境因此更加清新。
来到管控中心,映入眼帘的是足有两层楼高的巨大屏幕,前面摆放着几十台电脑,精准调控各种参数,屏幕上清晰呈现厂区全貌,每一处关键部位都尽收眼底。钢筋铁骨间,巨型龙门吊精准吊运货物,工人在特定位置巡检。看似平静的1号炉,内部铁水翻涌,各种参数被一一记录下来。
2024年11月,柳钢绿色锰系列新材料产业基地升级改造项目1号炉产出第一炉铁水,标志着合金公司发展进入新阶段。值班炉长黄承德在公司工作多年,他兴奋地说:“如今在管控中心就能远程完成火车卸料、配料、上料、冶炼生产等工序,新厂区实现了从半自动化到智能制造的转变。”
“这次升级改造是全方位的变革。”黄承德感慨地说,工艺技术优化后,生产流程如同按下“加速键”,效率大幅提升,今年1—2月公司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实现污水零排放,守护了绿水青山,实现了绿色发展;烟气综合利用方面,以前敞口炉白白排放的炉气,现在被收集起来循环利用于煤气发电及发电尾气循环供给烘干系统,原料烘干效果更好,轻松达到入炉标准,迈出循环经济的步伐。
过去,合金公司使用的是开放式小炉子,火焰燃烧产生的热气肆意散发,能源浪费严重且生产效率低下。如今,封闭炉子将热量牢牢锁住,效率翻倍。
自动化程度提升,炉面操作工一人可同时掌控两三台炉子。以前危险系数高的渣池操作,如今在管控中心就能精准完成,不仅提高了效率,更保障了工人安全。
工艺流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依靠人工判断,难免存在误差。现在通过各类先进仪器24小时不间断监控,确保数据精准,安全系数直线上升。现在一炉铁水五六十吨,产量是以前小炉的3~5倍,出铁效率显著提高。
这些年,合金公司历经多次改制与重组,2021年4月加入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后,更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合金公司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将“实干为本、创新为魂”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今,这座有着66年历史的老厂,正以全新姿态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它不仅是广西工业发展的缩影,更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续写新时代工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