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修建于70年前的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见证着恩施历史的变迁。
文昌祠正门牌坊,红墙黛瓦,古树参天。
通向文昌祠的阶梯。
站在南城门门楼上可眺望连珠宝塔。
南城门门洞犹如“时光门”,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繁华。
隐匿于老城中的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静静诉说历史。
全媒体记者 刘 怡
总有人嫌城市太喧嚣,生活太匆忙。而在恩施老城,却有一份久违的宁静与悠然。
踏入六角亭老街,像是一脚迈进了旧时光。街边满是带着岁月痕迹的老房子,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初春的阳光,慵懒地洒在街道上,暖烘烘的。小动物们也肆意地躺在地上,眯着眼享受这日光。找个老木屋坐下,泡上一壶茶,静静地看着窗外的风景,时光仿佛慢了下来,每一口茶香,都氤氲着老城独有的韵味。
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一步一步,像是踩在历史的脉络上。走着走着,便来到了满是岁月痕迹的南城门门洞,斑驳的墙壁,无声地记录着曾经的繁华与沧桑。风轻轻吹过,仿佛能听见往昔的车马喧嚣,人来人往。
而隐匿在老城巷子里的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更是一处宝藏之地。曲径通幽处,各类恩施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其中。在这里,城市的喧嚣被隔绝,只剩下内心的宁静。目光所及,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指尖轻触,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的温度。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个时光的使者,将古老的文化与技艺娓娓道来,让人沉醉其中。
文昌祠的入口隐匿在解放路一处不起眼的路边,初看毫不起眼,然而当你怀着探寻之心走进,眼前瞬间别有洞天。这座位于鳌脊山上的古建筑群,早在清代,就是恩施城内重要的名胜景观。
站在祠前,抬眼望去,东南与五峰山连珠塔隔江相峙,西与象牙山上的烈士塔遥遥相望,南与柿子坝毗连于山麓。文昌祠古建筑群原规模宏大,包括奎星楼、文昌酒楼、文昌戏楼、桂香殿、卷厅、城隍庙等,虽现仅存文昌祠和城隍庙,但那份历史的厚重感,依旧扑面而来。
走进文昌祠,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古韵的世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精湛技艺与审美情趣。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飘向遥远的过去,感受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在老城之中,还有一处承载深厚历史的地方——恩施地委、县委办公楼旧址。
回溯历史,清代时,这里曾是施南府衙署;民国时期,先后成为湖北省荆南道、施鹤道、鄂西行政区、第十(后为第七)行政督察区驻地。章太炎、董必武到恩施开展革命活动时,曾在此居住。然而,抗日战争期间,此地不幸被日机炸毁。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址上修建了办公楼,如今现存专员大楼、专署办公楼、县委办公楼3栋建筑。
现如今,这里已变身为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人们竞相来此参观,深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历史的厚重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如今的老城,正经历着一场焕新之旅。施州古城城市更新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立足老城的原始风貌,对文昌祠、武圣宫等一批老建筑进行外立面修缮、主体加固。另外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进行海绵城市系统的建设、对区域绿化、道路及人行道、停车位、公厕、存量资产进行改造更新。
东门片区、瑞狮岩片区、南门片区等多个地块都将在这场更新中迎来新的生机。未来,这里将融入文化传承、购物消费、休闲旅游等多元功能,蜕变成新型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
在这场老城的焕新里,年轻人的身影格外亮眼。总有那么一些热爱摄影的年轻艺术家,穿梭在老城的大街小巷,用相机定格下老城古朴的瞬间,将那斑驳的墙壁、老旧的招牌化作一幅幅艺术作品。
还有年轻的创业者,租下老木屋,将其打造成特色裁缝铺。踏入裁缝铺,内部装修巧妙保留了老房子的原始结构,木质的桌椅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裸露的房梁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错落摆放,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在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而裁缝铺中那些独具特色、设计新颖的纺织品,又将人们的思绪瞬间拉回到现代。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现代的理念与老城的古朴相融合,让这座老城在岁月的长河中,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但无论老城如何变化,它骨子里的那份宁静、古朴与诗意,永不会消散。因为,它是岁月的馈赠,是心灵的归处,是恩施人心中永远的老城。
(本版图片均由全媒体记者刘怡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