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日报
■ 夏振彬
你被“老祖宗”教育了吗?“回答我!”
最近,在AI助力下,历史书中的人物突然都“活”了。各行各业的“老祖宗”纷纷化身“暴躁老哥”,透过屏幕发出灵魂拷问,那句“回答我”更是火爆出圈。且看——“你们怎么能轻易说我在卖惨?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乱里逃难三年,你不emo啊?回答我!”这是“杜甫”在和你掏心掏肺。
“有人说我只会风流,什么花前酌酒、月下秋香,搞得我好像多不务正业一样……说我疯癫,那我问你,父母妻儿妹同一年全部去世,换你你不emo啊?你回答我!”这是“唐伯虎”“贴脸开大”。此外还有“扁鹊”提醒吃早餐,“李白”逼你背诗,“祖冲之”抽查圆周率,“苏轼”愤懑吐槽“一路被贬”……
稍作梳理会发现,此类视频有几个突出特点:出镜人物都是古今中外的“顶流”,他们表情夸张,语言魔性,“网感”十足,还脾气不好、相当暴躁。
历史人物“原地复活”,为何爆火?
按照有效传播理论,传播的信息只有被受众理解和接受,才是有效传播;说服理论认为,受众更倾向于接受与自身身份相近的传播者的观点。一直以来,教育科普也好,知识分享也罢,“老祖宗”们都是被描述、被讲解的对象,他们往往面孔严肃、形象模糊、遥不可及,可敬但不可爱可亲,可见但不立体可感。
如今,AI古人从“故纸堆”里走出来,一改正襟危坐的姿态,以普通人的视角为自己代言。他们有性格,有脾气,能言善辩,还会互动,让视频内容趣味性十足、亲和力拉满,让有意义的内容更有意思,让知识“以粗暴的方式进入脑袋”。第一人称、人格化、通俗、有趣、贴近……网友直呼“上头”,也在情理之中。
那为何咆哮?
传播学里还有个概念——情绪传播,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情绪的传递。在互联网语境下,情绪已成为信息传播的关键元素。强情绪意味着强刺激,能充分调动用户情绪。相比于娓娓道来、平铺直叙,情绪总能引爆网络的原因正在于此。
历史上,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会推动传播革命。“老祖宗”集体“开麦”,本质是技术赋能下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对此,有人乐见,也有不少人担忧过度解构、花式恶搞会“把历史人物扁平化”“可能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和庸俗化”……应该说,这些提醒是必要的,但也不宜反应过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名人群星闪耀。我们要有这种自信与底气:历史文化不会因为所谓恶搞而遭贬损,历史人物不会因解构而面目全非——“二创”而已,没有那么大的破坏力。
更何况,热点总是呼啸而过,网络文化产品也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倘若AI古人停留于流量思维,仅以“暴躁”、娱乐为卖点,新鲜感一过,网友审美疲劳,流量势必急转直下,人们又会拥抱下一个热点。过往经验一再表明,文化是有自净能力的。如果相关产品充斥着反智、低俗等不良取向,令人失望甚至“辣眼”,必然会黯然退场。只有精华才能经受住市场淘洗、最终沉淀下来。
传播爆款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得益于AI加持,千百年前的古人才有机会动起来、笑起来。随着AI愈发强大,相信还会有新玩法不断解锁、新灵感持续上线。
眼下风头正劲的“老祖宗回答我”,不过是其中的过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