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泸州日报
纳溪区法院法官向村民讲解涉农法律法规。纳溪区法院供图
本报讯(张旭 记者 吴迪)春耕备耕时期是农资产品销售旺季,也是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犯罪的高发期。近日,纳溪区法院紧盯种子、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产品安全,组织法官到田间地头,将法律“硬道理”变为“家常话”,向村民普及农药管理、农用车辆违法载人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黄大爷,你家的肥料买没有?”“买种子一定要到正规种子门市购买,还要索取发票……”活动中,纳溪区法院法官带着宣传资料走进热火朝天的春耕现场、农资市场、专业合作社,开展“法治护航春耕”普法活动。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向村民讲解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劳动维权、交通安全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安全知识。
随着气温的回升,农户饶淑英家羊肚菌的菌丝发育速度加快,进入出菇期的管理阶段。法官针对羊肚菌收购、生产销售过程中常见的法律风险给出相应的防范建议,同时向饶淑英进行了商标、专利、地理标志司法保护等知识的讲解。
在与村民拉家常时,法官重点宣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详细讲解如何辨别假劣农资,提醒农户在购买种子、化肥时,要选择正规销售渠道,仔细查看产品包装、标识、生产日期等信息,保留好购买凭证,以便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有效维权。同时,向农资经营者强调依法经营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诚信经营,不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共同维护农资市场秩序。
针对村民提出的与法律知识有关的疑问,法官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引导村民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