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黄河湿地的历史变迁(一)
更新于:2025-04-03 00:42:36

本文转自:银川日报

作者:鲁人勇

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由于丰厚的黄河湿地文化,自南北朝开始,宁夏就被誉为“塞北江南”。湿地的类型,通常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下面就宁夏黄河天然湿地的历史变迁、现状等方面作简要论述。

黄河干流的改道与游荡

宁夏平原降雨少,水资源基本靠黄河的上游来水。因此,黄河是湿地之本。研究湿地变迁,首先要研究黄河的历史变迁。

汉代的黄河流向

黄河宁夏段河道,变化较大的是吴忠市青铜峡市与石嘴山市平罗县之间的河道。汉代时,其主流走向与今天大不相同。

黄河之名,始见于《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前言:“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今天的青铜峡,汉代称青山峡,又名上河峡。将《水经注》卷三中桑钦《水经》原文和郦道元的注文对照,汉代黄河主流走向是清楚的:河水出青铜峡后东流至富平县城(今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附近),便分成主流和支流。主流改变方向折向正北,经西汉的灵武县城(青铜峡市邵岗镇),继续正北流,经永宁县西,入银川市金凤区,再北至西汉的廉县东侧(约今贺兰县暖泉农场),折向东至月牙湖乡。关于《水经》的成书年代,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早至东汉,晚到晋代,其中倾向东汉的居多。据此,我们可以把上述走向当作两汉黄河主流所经。

汉代黄河在富平县城分出东支,又名“枝津”,东流经吴忠市(北魏在此置薄骨律镇),到今兴庆区月牙湖乡(秦置塞外浑怀障)与主流汇合。枝津的走向,大致与今天的黄河相同。郦道元注枝津“以溉田圃”,可作灌溉之用。

东汉至两晋的黄河改道

到北魏时,东支变成主流,原来的“西河”及洲岛消失。这次的河道变迁,给后代留存了大量的湖泊湿地,包括唐代的五十里长湖“千金大陂”,清代的“七十二连湖”,今天的阅海公园、七子连湖等。

历代的黄河游荡

黄河流经平原地区,由于岸线、河床全系沙土,所以会局部改道,而这段河床也称游荡型河床。银川平原有十几座古城,均因黄河游荡而被毁。如秦浑怀障、北周历城郡,毁于仁寿元年(601年);北魏至隋朝的怀远县城,毁于仪风二年(677年);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有千年历史的灵州古城被河水冲毁,官府曾三迁其城,最后落脚在今灵武市。清顺治初(1644年),黄河洪水危及灵州(今灵武市)城,官府组织民力在今河忠堡之西开沟,以分水势。灵州城保住了,但河水主流却顺沟西移,原属河西宁夏县的河忠堡,被黄河切割到河东的灵州。1931年,为便于管理,河忠堡被划给灵州。

黄河洲岛与滩涂

从水利学的观点看,大江大河从峡谷进入平原,流速变缓,泥沙沉降淤积,必然形成洲岛和滩涂,皆属湿地。黄河宁夏段,因为有黑山峡、卫宁平原,和青铜峡、银川平原,所以洲岛较多。

西汉眴卷县洲岛

西汉眴卷县城在今中卫市中宁县宁安镇古城村。黄河出黑山峡,大量泥沙沉积,形成洲岛。其北部为黄河主流,南部为岔河,即《汉书·地理志》所记“河水别出为河沟”。洲岛西起今宁安镇,东至白马滩,长约30公里,宽1公里~4公里。至当代,大的洲岛消失,但仍有小的河心滩数十个。

西汉灵洲岛

前文已论及,西汉黄河主流在西,称西河,即今青铜峡市邵岗镇、银川市金凤区阅海公园、贺兰县暖泉农场一线;支流在东,称枝津,走向与今天的黄河相近。西河与枝津在今月牙湖乡汇合,中间形成洲岛。《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记载,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灵州(此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未点校本写作[洲])县。县在黄河洲岛上,“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州[洲]”。朝廷设牧马苑二,称号非苑、河奇苑。河奇之名,与灵州同出一辙。颜师古注曰:“苑谓马牧也。水中可居者曰州。此地在河之州,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州,又曰河奇也。”查《汉书·地理志》,全国共设有5个牧马苑,而灵州县就占了两个,说明这个洲岛的面积相当大,估算有2000多平方公里。

近代洲岛

近代洲岛俗称为滩。清末至民国年间,吴忠市与青铜峡市之间有马家滩、陈袁滩、中滩、唐家滩、杨家滩。其中的陈袁滩、中滩面积最大,陈袁滩过去属吴忠市管辖,后因西河断流而与河西陆地相连,故划属青铜峡市。

鲁人勇/文

摆脱内耗 好好爱自己
摆脱内耗 好好爱自己
2025-03-26 12:09:26
怎么健康“吃”瘦?
怎么健康“吃”瘦?
2025-03-26 12:11:39
健康睡眠 优先之选
健康睡眠 优先之选
2025-03-26 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