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高学历
更新于:2025-04-08 23:28:50

以前,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上了新闻,这几年,高学历从事与学历“不相称”的工作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当保姆,一个街道公务员职务,一堆名校硕士争抢,大家见怪不怪。

记得看过一段话,对北大大一新生说的:你这一辈子最高光的时刻,可能就是考上北大。

为什么那么多手握名校文凭的人,反而活成了“高学历穷人”?

一、学历贬值 

记得当时我毕业时,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300多万,去年这个数字是1179万。

有个设计师朋友,同济建筑系毕业,进了上海某设计院,每天画图到凌晨,月薪不足1万,问他为什么不转行,他说:学了八年建筑,转行不就白费了?

这种心态正应行为经济学里的“损失厌恶”——人对失去的恐惧远大于得到的快乐。 

就像,你为什么不跟那个渣男分手?

如果分了,以前的付出不是白费了? 

从小被灌输“考高分=成功”的人,进了社会还在用答题思维活着。就像某些行业,明明市场饱和了,还有人拼命往里挤,因为“老师说过这是朝阳产业”。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早就警告过:摧毁一个企业最快的方式,就是继续做曾经成功的事。可多少人把这句话用来自毁人生? 

二、能力断层:会考试≠会生存  

之前看过一视频,互联网大厂HR吐槽:面了个清华硕士,让他设计个用户增长方案,交上来全是教科书理论。问他如果预算砍半怎么办,直接懵了。

这暴露了教育的致命伤——我们培养了一群“纸上将军”,却忘了真实战场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  

很多高学历者沉浸在“学霸光环”里,却看不见市场需求早已翻天覆地。

有句话叫,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老路。不是学历不行,是太多人把学历当终点,忘了“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才是本事”,忘记了“实践出真知”,忘记了“持续进化才是生存之道”。

三、系统困局:当努力撞上铁饭碗思维  

我们这代人,绝大部分都被父母这么教育: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之前看过一个脱口秀,姑娘在台上说,我们山东人对女孩子的要求就两条:一、考上公务员;二、找个公务员。

霍华德·马克斯说过:最大的风险是看上去没有风险。

这几年“考公考编”大军像潮水,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真的喜欢和擅长吗?

还是其实是被生存推着走。

分享我身边朋友的例子,一个毕业后进国企,五年没涨过薪,却死活不敢跳槽,因为“体制内稳定”。

另一朋友小菁同样毕业进了国企,后来觉得自己不适合,辞职了,开始自由职业,现在一年的收入顶过去两三年,还实现了时间和地域自由。用小菁的话,在公司时我只是一颗螺丝钉,单干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台发动机。

当然,这里不是鼓励大家去创业,而是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你做什么事能进入心流状态,什么事,别人做起来很累,但你却很轻松?

四、破局之道:把自己活成一家公司  

1. 撕掉学历标签  

无论高还是低,别让文凭限制了你的思维与行动。它是敲门砖,而非你人生天花板。

真正的成长,是不断突破舒适区,去实践、去试错、去积累经验。与其被学历光环束缚,不如专注于技能拓展和认知提升。多参与项目,多领域学习,持续输出价值。

成长是终身修行,文凭只是起点,而非终点。 

2. 打造多维竞争力  

小菁当时在国企上班时,就是白天上班,晚上研究如何拍视频、写文案,各个平台运营机制是什么?她现在的保险自媒体积累了3万多精准粉丝。

3. 敢赚“不体面”的钱  

放下身子,才能看见金子。

杭州有个女生,专门从事宠物丧葬服务,从遗体美容、告别仪式、火化埋葬、树葬、制作标本、骨灰寄存、宠物墓地等一条龙服务,现在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王健林有句话: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不过,光有胆子还不够。你还要不断打磨自己,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准市场需求(你能帮别人解决什么痛点),设计盈利模式(怎么赚钱)。

五、重新定义成功  

凌晨的写字楼里,一群硕士博士在加班做PPT。武汉某工作室里,31岁的小伙靠写书法帮父母还清2000万巨债。某座山上,有个初中辍学生正在直播如何在山上种菜、生活。这几个画面撕裂般共存。 

神经科学家发现,当人主动选择挑战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比被动接受任务多3倍。这种愉悦感,才是对抗平庸的终极武器。

下次再听到北大学生卖猪肉的新闻,别急着嘲讽。或许那个卖猪肉的人,正在攒钱开自己的工作室,或者有一天,他成了“猪肉大王”。

看到某亲戚孩子没考上大学,也不必唏嘘,或许有一天,他也能靠着自己的技能过上舒适、体面地生活,就像那个31岁的武汉小伙。

学历是张门票,但不是终身饭票;

稳定是种幻觉,变化才是常态;

真正的铁饭碗,是你随时能端新饭碗的能力。

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