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宁日报
■韩亚男 牛凤燕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文化的责任。深化教育改革、构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需要依靠高校创新文化的支撑。科学精神作为高校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其培养与弘扬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夯实科学精神的价值引领力。深挖科学精神资源,夯实创新文化培育的价值根基。系统梳理、深度挖掘我国古今优秀文化中的科学精神资源,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各环节,能有效引导大学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筑牢文化根基。加强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教育,筑牢创新文化培育底线。高校应强化学术不端行为治理,通过举办科学精神宣讲、学术道德讲座等活动,深化科研规范教育,引导师生自觉抵制学术失范行为。同时,要善用网络平台开展宣传教育,完善线上线下协同机制,以科学精神引领学术生态建设。
提升创新文化的人才支撑力。将科学精神培育融入教学全过程,拓展创新文化培育场域。立足第一课堂主阵地,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讲好思政课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故事,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科学精神元素,引导学生领悟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同时,拓展第二课堂实践,以科技竞赛、学术论坛、科普活动为载体,构建多样化创新实践平台。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协同发力,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文化培育提供坚实平台。完善科研实践平台建设,锤炼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应通过创新项目培育和实践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深化科学精神认知,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搭建校企研协同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推动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水平。此外,加强跨学科团队协作打破专业壁垒,促进创新思维的碰撞,同样能够提升创新文化培育的人才支撑力。
营造彰显科学精神的创新文化氛围。以科学精神为引领夯实物质基础。高校应优化校园创新文化空间布局,在校园文化长廊、图书馆等场所增设科学家事迹展、科技成果展等彰显科学精神的教育资源。同时,运用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区,动态展示科学实验过程、科技创新脉络及科学家成长故事,让学生直观感知科学原理与创新魅力。软硬件协同升级,构建集知识传播、实践体验于一体的科学教育场景,为创新文化培育提供物质支撑。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激发创新活力。根据高校特色优势,举办科技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科普讲座等活动,邀请科学家担任嘉宾,搭建师生与顶尖专家对话的桥梁。同时,着力打造弘扬科学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例如,山东理工大学依托本地和校本科学文化资源,倾力打造“稷下追光者”育人品牌,传承弘扬科学精神,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形成了以科学精神培育为内核的创新人才培养“山理工范式”。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1BKS11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