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就开始焦虑30岁之后的人生,那些选择跳出社会时钟的人都怎么样了?
更新于:2025-04-11 01:33:48

文章字数:3614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中国人就像流水线上的零件,什么时候做什么都已经被安排好了,容不得一点差错。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读书时焦虑绩点和实习,怕毕业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等到工作了又忙着适应职场等待升迁跳槽机会,还要面临年龄危机,35岁是个大槛。

30岁之前焦虑30之后的事情,40岁之前焦虑40岁之后的事情。从大学开始,年龄焦虑就很严重,光应届毕业生这一条就逼得人不得不往前。如果还要考研考公考编二战三战,就意味着落后同龄人一大截,错过了应届生身份,找工作就是地域级难度。

步入职场后每天被公司推着走,和职场上的各种破人破事撕逼,公司只需一点微薄的薪水就能买走自己的时间和健康,人人都成了格子间里被榨干的工具人。

网友说,特别羡慕国外的gap year,这是从欧美流传过来的一个词,翻译成“间隔年”。可以理解为步入社会之前的旅行,是了解这个社会的一种方式。

尽管近几年很流行,但大众的观点普遍倾向这是在浪费时间。间隔年究竟是找寻自我还是娱乐至死的逃避?尝试过间隔年的人都在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这真的能拯救焦虑的现代人吗?

01

为什么国内没有真正

的“间隔年”文化?

我们社会只有学生和打工人两种身份,中间的过渡期约等于没有,这导致很多毕业生择业时十分痛苦迷茫,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工作。对于一些消息闭塞的大学生来说更甚,毕业一两年后就后悔选错工作的大有人在。

也有人被迫gap,考研二战脱产考公考编的毕业生已经失去了应届生身份,看着以前的同学入学的入学、工作的工作,说不焦虑是假的。备考期间不但没有经济来源要被爸妈嫌弃,出去找工作还会被就业市场挑三捡四。

我姐姐一个朋友,今年过完年打算复工时,悲催地发现自己公司倒闭了。

近几年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她跳出原来的行业后疫情突然来了,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本想跳槽的她发现找的工作竟一个不如一个,最后只能冒着玷污简历的风险找了个小公司过渡。

其实年前公司就有各种传言了,都在说公司即将倒闭,大家最好找好退路啥的,没想到真被说中了。出去租房生活成本太高,一时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我姐姐的这位朋友被迫待业在家了。

尽管没花父母的钱,但她在家还是不太自在,每天都被催着找工作。不仅父母不理解,邻居也有隐约看笑话的嫌疑,每次串门都要问上一句“啊呀,还没出去工作呢?”

这时,我姐姐的这位朋友都会极其敷衍地反击“对啊,在家养胎呢。”

你看,中国人想过间隔年真没那么容易。

就算你自己想得通豁得出去,但七大姑八大姨的嘴可真堵不住。你今天待业在家过完年多呆了两天,明天就能传出未婚先孕在家待产的谣言,所以还不如自己有瓜先吃,从源头掐断谣言。

就业市场也不轻易容忍简历上的空缺,这段空缺就像案底,HR会对你这一年的经历刨根问底:

“看你简历从去年年底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工作是吗?请问是什么原因呢?”

然而,更多人无法gap的原因是无法心安理得的休息,因为社会不允许家里没矿的普通人停下,你的gap很可能就是别人的机会。机会是有限的,社会要挑选转得更快更连贯的陀螺。

所以很多人再焦虑再抑郁都不会轻易辞职换工作,我知道我一个月三千块的工资远远匹配不上我付出的时间付出的劳动,但我换了又能去干嘛呢?如果一不开心就裸辞,甚至学习别人去过间隔年旅居,又哪来的经济支撑呢?

对于一部分女性来说,更是不敢随便离开职场开启gap year,且不说现在的大环境下根本预测不清未来的形势,离职的风险有多大大家都心知肚明,僧多粥少,一个萝卜一个坑。作为女性,未婚未育如果再卡上年龄问题,这一走,可能就真回不来了。

就像如果非要讨论人生的意义、工作的意义,这不是看完几个知乎高赞回答就能解决想通的事情,这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讨论起来复杂且空泛。

同样的,面对人生困境和职业瓶颈,开启gap year只是最近几年才被众人捧上圣坛的仙药,它让深陷泥泞沼泽的普通人窥见了一点点天光,但很少有样本可以借鉴,如果真去追随,这条路会将我们带往何处?走上去了又将面临什么?

因此,大部分普通人对gap year更多持有憧憬但不敢随便实践的心态。

有一条评论很好地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我对传统的人生轨迹感到无聊,但又是其忠实的实践者。当我觉得可疑而停下时,又会因怕重回到这种轨迹时落后他人太多而开始焦虑。生活就这样在无明确意义与不得已中进行着。”

我们都知道人不该不思考不作为不反抗只甘愿跟随社会的洪流向前,但谁又知道放弃既定轨迹不是从一种不确定性跳到了另一种不确定性呢?前者尚且还有世俗肯定的光环和价值,后者到最后可能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就像《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说的,人所有的烦恼来自人际交往,但谁也无法找到只有自己一人存在的宇宙。

02

尝试gap year真的会快乐吗?

小宇毕业后参加秋招获得了一个不错的offer,但工作三个月后发现岗位和自己预期十分不符,经常出差、工作单休压力大、公司偏僻很封闭,最重要的是自己不太喜欢这个方向。

最后身心俱疲的小宇决定辞掉工作休息一阵,重新思考方向。他去了西藏支教穷游了很多地方,一年后重归职场,但情况比他想象的艰难。

投递出去上百份简历,回复的只有将近十家。就算进了面试,基本每个HR也都表示对简历上的这段空缺很介意,面试过后就再也没有消息。

最终,小宇退而求其次入职了一家公司,这也是为数不多不太在意他gap经历的人。工资不高,工作内容没啥亮点,但小宇现在需要这一份工作来过渡。

对于gap year过的人,在面试官眼里都是不稳定、奋斗精神不足、没有良好职业规划的形象。所以遇到工作断层一年及以上的求职者,面试官都会有所顾虑。

那么gap回来的人应该如何找工作呢?

首先很多人要面对的是面试过程被被刨根问底,面对HR的质疑,不要怯场,可以大方回答只是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造成:

“家人生病了,我回去照顾了一段时间,现在已经恢复好了,所以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了。”

“以前的公司业务调整,所以我干脆休息调整了一段时间,但没有摆烂躺平更不是无所事事,这段时间我对工作进行了一次详细又彻底的复盘,无论是心态上还是技能上都有很大的进步。讲座和线下学习交流会参加了不少,专业技能一点没有落下,希望之后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这段时间是在考研/考公/考编/考证,虽然没有成功上岸,但通过这些时间的学习,我的知识基础更牢固了,且知识技能都与公司招聘要求很相符,相信这段时间的沉淀能让我很好的适应融入。”

即使是gap,也建议不要完全放弃对未来要从事的行业进行积累。可以在gap期间做做有关实习、考证、多关注行业相关信息,这样才能保证不与社会脱轨,也在未来找工作时更有优势,打消用人单位的顾虑。

猎聘一份调查提到:在接受调研的企业领导和HR中,69.5%的领导表示更看重求职者的能力,但最多也只能接受6到12个月的空窗期。

所以,如果你有开启间隔年的打算,建议将时间控制得越短越好。

03

什么情况下是建议

开启gap year的?

对于一些家境殷实的人来说,gap year是出国留学、申请国外学校的间隙、随心出发的旅游、财务自由的躺平。显然,这对大部分人都没有借鉴意义。

所以,如果你的间隔年计划也只是各地旅游,我想意义也不太大。相反,换一个与成长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体验,感受不同人事物对自我三观和认知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放宽视野打开格局,看到人生另一种可能。

如果你也有体验新生活的想法,但不敢贸然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更不知道如何为回来之后的人生做打算,我想可以借鉴一下下面这位网友的思考。

豆瓣小组《THE GAP YEAR间隔年》,有位刚结束自己七个月gap的成员。

他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就对自己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建立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不需要以间隔年作为跳板来找寻自我,只要对既定路径进行一个充分的探索。

经过大学时期对各类学科的接触,他最终决定追求理学的殿堂。但后来他发现,无论是本科选择的航空航天还是现在选择考研的天体物理,以及以为自己可能合适的理论物理,其实存在巨大信息差,因此他给自己的间隔年制定了大致规划,用来走通已有的地图路线。

他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角度,谁说gap year就是脱离原轨道呢?也有可能是休息休息然后以更好的状态回归。

间隔年之后还是要回归原来的生活,这也决定了间隔年的性质不是逃避。为了不陷入环境和周围同龄人给的焦虑,开启间隔年之前应该做好明确的计划,要去哪里、要做什么事情、想要收获什么......

每当有一种新的文化兴起,总是会引起大众狂热的追捧和并不那么务实的实践。如今我们的间隔年也更像舶来品,无论是已经实践过的还是跃跃欲试的,都多多少少往两个极端偏离。

在更追求精神世界的今天,自由和意义的价值都被抬得很高,而世俗被贬低。但如果不能正确看待间隔年,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是否需要、何时能够开启,那盲目地追求它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世俗化呢?

评论说出你间隔年的故事,如果还没试过,你想如何开启你的间隔年呢?

END

识人透过现象看本质
识人透过现象看本质
2025-03-24 11:41:19
做减法
做减法
2025-03-24 11:41:26
To B市场人的职业规划
To B市场人的职业规划
2025-03-24 11: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