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看“老虹桥”商场楼宇更新,物理空间改造处理好“人的关系”
崭新城市界面下,新业态活力足
舒抒
本报记者 舒抒
一
今年3月底,历时数月改造的巴黎春天天山店焕新开放。伴随全新的商场外立面和内部空间一同亮相的还有商场的新业态:二次元。
不过,比上海又一老牌商场入局二次元经济更值得关注的,是商场改造本身。这是继虹桥天都更新为潮流商办业态“现所·创邑MIX”后,虹桥开发区范围内第二座实施更新提升的楼宇。
更早之前,沿街面长达280米的虹桥天都不仅是上海轨交上盖城市更新项目的代表,2022年完成更新以来不断调整业态组合、举办天山夜市点亮“上海之夏”消费季等积极举措,更使其商办整体出租率常年保持在85%—90%的水平,实现了功能业态的脱胎换骨。
去年6月,上海发布了《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的行动方案(2024—2027)》,提出在虹桥开发区、小陆家嘴、漕河泾开发区等10个区域试点楼宇更新。
长宁区同步展开了“虹开发”更新研究,在核心区0.65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适度扩展至周边约4平方公里、商务楼宇较为集中的区域,对涉及的39幢商务楼、约181万平方米办公空间进行调研分析,力图探索商务楼宇焕新、综合交通升级、公共空间提质等更新路径。
通过“老虹桥”更新实现“新老虹桥联动”的决心,从区领导的调研行程就可见一斑。今年首个工作日,长宁区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来到位于娄山关路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在顶楼露台展望“虹开发”接下来的载体更新蓝图。
当天,正在建设的铁狮门晶耀虹桥项目传来好消息,这座“老虹桥”地区近年来体量最大的新建商办项目,今年国庆前将全面竣工,5栋甲级写字楼将由空中连廊相串联,在天山—虹桥地区形成崭新的城市界面。
二
“虹开发”地块的历史可上溯百年。但更多时候,人们对“老虹桥”的认知追溯至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开发区位列其中。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上海首次试点土地批租制度,也是新中国首个通过国际招标成功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虹桥26号地块”,即如今的太阳广场。
历史曾经在“虹开发”翻开崭新一页。但最早完成开发,意味着最先遇到发展的瓶颈。
目前,虹桥开发区主要楼宇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最老的楼宇始建于近40年前。当时建筑设计的标准、理念、选材和功能与当前有很大不同。此外,楼宇的管理水平也需提升。
这意味着,实施改造不仅面向物理空间更新,更要在业态分布上全面焕新。对楼宇业主来说,在资金投入和租户留存上都有着不小的压力。
创邑在上海先后完成了老码头、愚园路等城市更新项目,但虹桥天都的改造对创邑来说仍是巨大挑战。
难点一是“薄”。建筑进深不到15米,改造中将所有商业和办公动线向北面天山路一侧归拢,靠近居民区的南侧留作过道,为商户和办公空间留出了10—12米的宽度。
难点二是“长”。建筑东西向长度达280米,因而在改造时被分隔成4个小单元,每个单元单独设置垂直电梯厅,并将屋顶原有的弧形花架保留,与其他楼层新建的花园露台相呼应,既节约了拆除成本,也让建筑沿街面绿意盎然,不再沉闷。
此外,老楼改造中经常出现的层高低等“先天劣势”,在虹桥天都的改造中也通过管线的科学排布得以解决。
但物理空间的改造往往只是楼宇更新的第一步,引入哪些业态更考验业主和区域营商部门的智慧。
虹桥天都选择“半商业半办公”业态,一二层多为餐饮、零售商户,三层及以上引入瑜伽、口腔健康等受到周边白领和居民欢迎的业态,增加楼宇活力。
建筑师柳亦春曾表示,城市更新项目中,处理好“人的关系”有时比建筑改造更难。虹桥天都和巴黎春天天山店在改造中都遇到与相邻小区的共处难题,最终通过街道、居民区的协调来完善,项目本身也在更新中做出了示范。
虹桥天都鼓励一层餐饮商户在临街设置向内退界的外摆位,打开沿街面。眼下,这些外摆位在夜间都是热门座位。楼宇更新让周边区域一同繁荣、热闹起来。
三
虹桥天都和巴黎春天天山店的更新背后,都有企业“不破不立”的主观能动性、顶得住压力的耐性以及投资改造的实力与能力。
巴黎春天母公司新世界百货方面表示,此次天山店改造,一方面,源自商业同质化的瓶颈,商场创新已是当前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虹桥—天山商圈也面临转型的关口,需要新业态、新气象。
入局“二次元”并非单纯“跟风”,而是综合研判上海西区缺少二次元商业综合体后做出的决定。但商场仍聚焦全龄段客群,只是在商户业态、活动空间和社交属性上增强二次元特色。今年5月,巴黎春天天山店将全面开放,完整呈现包含潮玩零售、美食餐饮、电竞演艺等的复合型业态组合。
当“改造远比新建难”成为共识,虹桥天都与巴黎春天天山店的更新改造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新建商务楼供给井喷,老楼更新的必要性和“性价比”究竟该如何衡量?
仅虹桥开发区范围内,近年来就有艺丰中心和晶耀虹桥两大产业载体入市,后者总建设面积25万平方米,涵盖五栋甲级写字楼、高端商业、云上花园以及露天剧场。
为何煞费苦心更新老楼这一问题,还衍生出包括“居家办公风潮下,是否还需要办公室”“创意园区、花园型办公场地需求旺盛,楼宇载体吸引力何来”等子问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城市更新”不局限于“宏大叙事”的片区更新,还包括参与成本更低、局部改造的“小动作”。
更多时候,楼宇本身就存在更新的需求。其一是楼宇自身发展的需要,如长宁科技大厦就面临晶耀虹桥项目落地后带来的挑战,其本身逐渐老化的物理空间已无法满足新业态的需求;其二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城市更新的本质就是服务产业更新;其三是新老虹桥联动过程中片区功能定位的需求,包括提升职住平衡功能、提升会展空间能级等。
企业承租能力的变化也并非毫无应对之策。有时,楼宇的一番“小调改”,就能适配企业的租赁需要。
虹桥南丰城写字楼原先最小的承租面积都有400—500平方米。楼宇运营方注意到,近年来,200平方米体量办公空间的需求看涨,因此果断对部分楼宇空间进行再分隔,并推出共享会议室等服务,用灵活的租赁面积来贴合企业客户需求。
类似的做法,一街之隔的尚嘉中心也有。尚嘉中心还与租户WeWork合作,为楼内暂时遇到承租困难、需要“缩编”的企业提供联合办公空间。待行业回暖后,企业能第一时间在熟悉的环境里租回独立办公室。
除了算经济账,楼宇更新还给了中小企业尤其是新赛道企业更多选择的空间。包括虹桥开发区在内,上海中心城区已有楼宇业主正寻求通过城市更新探索“工业上楼”“实验室上楼”。譬如,将芯片设计与生产等高附加值环节都留在市中心,借助楼宇更新探索用地性质调整,让“科技回归都市”。